杨新平:“烙”出生活的“香味”
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马雪娇
杨新平创作烙画作品(摄于7月20日)。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陈琼 摄
一块木板,一支烙笔,一缕青烟,在杨新平一双巧手的绘制下,哨所、棉田、团场的老房子等惟妙惟肖地呈现在木板上……11月18日,九师一六四团职工杨新平在工作室里聚精会神地创作《团场记忆》系列作品。
在杨新平的工作室里,陈列着大大小小的烙画作品,每一件烙画作品都讲述着兵团故事。或栩栩如生的守边人,或意境深远的边境风景,或美丽干净的连队,这些层次分明的烙画作品背后,展现出的是团场一幕幕真实的生活、生产场景。
杨新平于1997年喜欢上了民间烙画艺术,并对其进行探索和研究。此后,他前往北京学习深造。“我创作烙画作品已有20多年的时间,在保留传统民间艺术的前提下,我对其工艺和技法进行革新,逐步形成了具有兵团特色的现代套彩烙画工艺。”杨新平说。
反映兵团及兵团的发展变化,一直是杨新平创作的主基调。
走访兵团老军垦,收集兵团历史文献资料,杨新平的足迹遍及天山南北,兵团一些红色文化资源丰富的师市、团场,更是他寻找创作灵感的“宝地”。他几乎每年都会去采风几次,为创作积累素材。
短短几年时间,杨新平创作了大量有关兵团题材的烙画作品,如“军垦情系列”“胡杨情系列”“军垦记忆系列”“军垦风情系列”“地窝子的春天”等优秀作品。其中《军垦情系列》获得了第九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
2016年至2019年,杨新平用凯歌进疆、屯垦戍边、“三代”任务、改革开放等6个部分、共30米长的画卷,把九师职工群众屯垦戍边、建设边疆的故事定格在画板上,还原兵团人开发新疆、建设新疆、屯垦戍边的场景。
为了鲜活地讲述兵团故事和弘扬兵团文化,杨新平在使用传统的烙画手法上,经过不断地创新和探索,把油画和烙画技巧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2009年,他的套彩烙画被评为“兵团非物质文化遗产”,他成了兵团非物质文化遗产套彩烙画的传承人。
杨新平说:“作为‘兵二代’,我热爱兵团,想用自己的烙画技艺来记录、赞美和宣传兵团,让更多人通过我的作品聆听兵团故事,感受兵团文化的魅力、欣赏兵团的美景。”
套彩烙画作为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要想拥有持久的生命力,就需要不断传承。杨新平在九师一六四团中学举办了民间艺术培训班,自费购买教材、美术用具,手把手教孩子们烙画。几年来,他义务培训学生累计达3000多人次。
杨新平依靠创作的烙画作品增加了收入,很多烙画作品被销到了其他地方。
如今,杨新平成了九师颇有名气的烙画艺术家,他的作品颇受人们喜欢,每年都有不少人前来向他学习烙画技艺。“现在,我把主要精力放在了传承烙画技艺上,就是想让更多人了解兵团、了解兵团的文化,带领更多人烙出生活的‘香味’。”杨新平说。
《兵团日报》(2021年11月21日第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