灿若朝霞的奇葩——评大型原创舞剧《戈壁青春》的创新理念
在庆祝兵团六十周年异彩纷呈的文艺样式中,大型原创舞剧《戈壁青春》以其别具一格的创新性,在兵团、自治区,乃至全国舞蹈艺术大观园里竖起了一枝灿若朝霞的奇葩。
这部六幕大型原创舞剧得到了疆内外观众的称赞、舞蹈界专家的肯定,还成功申获了2014年度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目前这部舞剧正朝着精品剧目的方向打造。
舞剧内容上的创新,来源于主创团队准确的定位
六十年来,反映兵团生活的文艺作品,大都是以成就、历史或英模人物为主线,而《戈壁青春》则匠心独运,以普通支边青年建国的故事为线索,贯穿军垦三代人的不同命运和选择,再现了兵团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那段令人难忘的岁月。
以帅晓军为总导演、许锐为编剧的主创团队,多次往返于北京和新疆两地,深入兵团南北疆团场采风。他们来到兵团第八师一五二团境内的军垦第一连,体验兵团创业之初的劳动艰辛;在石河子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他们感悟厚重的兵团历史和可歌可泣的兵团人物,与数位五十年代初来兵团的湖南、山东女兵,现已七、八十岁的老阿姨们座谈;在滚滚流淌的奎屯河上,他们走访了令人肃然起敬的打冰人;在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深处的和田第十四师,他们耳闻目睹了沙海老兵在大漠边缘生存、创业的艰辛和不易。主创团队被深深感动,他们认为兵团的历史交织着个人和民族的命运,在漫长的跋涉中考验着人性与民族的韧性,所以兵团题材是永恒的题材。在举国追求中国梦的憧憬中,兵团人对幸福生活的向往、追求、坚守、奋斗,也是中国梦里的一个华彩乐章。于是,主创团队巧妙以六十年代支边青年为切入点,上半场以支边青年和老一辈军垦战士与恶劣环境抗争,艰苦创业为主线;下半场以“文革”十年动乱期间兵团被撤销为切入点,将人物命运放在其中,突出矛盾冲突,展现兵团历史转折时期兵团人的情感。
《戈壁青春》运用的故事构架是,选择平凡而真实、浮沉在他乡命运中的兵团人为原型,以兵团一名普通支边青年的故事为线索,贯穿军垦三代人的不同命运和选择,进而刻画出新疆兵团建设发展中具有典型性的群体形象。
基于这样的构思,《戈壁青春》的故事自然波澜起伏,又感人肺腑——“支边青年建国在激情燃烧的年代来到戈壁大漠中的新疆兵团。在漫长艰苦的磨砺中,他与兵团第一代的老连长结下父子般的情谊,与老连长的女儿红柳也在患难中收获了爱情。然而,当幸福的小家在戈壁上扎下根,老连长却在一项工程建设中意外牺牲。当支边青年返城的消息传来,更是打破了宁静,也撕裂了亲情。多年以后,建国和红柳的儿子胡杨带着父辈的希望和遗憾踏上故地。那一刻他终于明白,无论世事沧桑,无论命运转圜,他的父辈都和千千万万的兵团人一样,把青春播种在了茫茫戈壁,收获了不舍的信念和坚韧的生命。”
《戈壁青春》主创团队成员均是清一色的七零后或八零后,他们在被兵团历史、兵团故事、兵团人深深感动的同时,用他们这一代人的独特视野编创舞剧,力求做到老少皆宜、雅俗共赏,最大化地达到老、中、青三代人皆能接受的效果。
北京观众彭景武看了这个剧后很震撼,他说兵团人不怕吃苦不怕牺牲的奉献精神,使我们受到了一次深刻的精神洗礼,更使我们在党性修养方面得到了进一步锻炼。
青海观众李良才在北京观看这部剧后说,兵团是一支特殊年代有着特殊使命的特殊队伍,这部舞剧既让我们了解兵团人在戈壁荒漠创造的人间奇迹,用青春热血抒写的奋斗史,更让我们感受到了今天的兵团人强烈的激情、力量、追求、向往、坚守和担当。
这无不是舞剧内容创作上的成功之处。
表现形式上的创新,来源于主创团队崭新的思路
波澜壮阔的兵团屯垦戍边历史,有多种表现形式。
面对兵团这个甲子年,兵团党委宣传部在反复研讨后,毅然决定由兵团歌舞剧团联合全国一流舞蹈艺术家,用舞剧的形式来表现。
用舞蹈语汇讲述兵团人、兵团所经历的磨难与担当,《戈壁青春》是一个大胆的尝试。但是,《戈壁青春》又不是简单的讲述兵团历史,而是把小人物的个人命运镶嵌在兵团厚重的历史当中,这不能不说是一次有效突破。
《戈壁青春》编剧许锐认为,在经济高速发展、文化多元多样的当下,选择兵团人题材创作舞剧作品,不仅有对兵团60周年的纪念意义,更是为了在纪念中找回当年那种激情和力量。三代兵团人在憧憬中奔赴未知,在磨炼中学会坚守,在无悔中欣然回望。他们把青春播种在茫茫戈壁,收获坚韧的生命与共和国的安宁。
用当代舞蹈艺术元素演绎兵团屯垦戍边历史,对兵团歌舞剧团也是一次严峻考验。因为舞段编排需要根据特定人物、情节和环境来设计,深刻的内涵则必须设计巧妙、优美、生动的舞段来诠释。这一切,一不能复述历史,二不能呼喊口号,只能靠立足于兵团厚重的历史关注身处其中的人物命运,用适于舞蹈艺术的方式来表现主人公们的情感和担当。据了解,《戈壁青春》音乐的力量非常强大,作曲写出的旋律几乎让自己“哭死”。因此音乐在观众中引起巨大的轰动和共鸣,是顺理成章的。
《戈壁青春》在北京舞蹈学院演出时,《舞蹈》杂志记者曾婕路过剧场,问保安在演什么戏,这位保安说是舞剧好看得很,剧团来自很远的新疆。起初记者半信半疑,当看到保安一脸真诚时,便试着进了剧场。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她被跌宕起伏的剧情深深吸引,并写出了感情真挚的文章发表。
在新疆艺术剧院,少数民族剧场主任哈尼诗深有感触地说,剧院演过许多场戏,唯独这部剧与众不同,我连看了三场。别的不说,光高入云霄的5块“大云片”景、硕大无比的三棵胡杨根和黄军装等道具就牢牢抓住了观众的眼球,而且民族团结、开发建设新疆、感人的爱情故事都全了,舞台上演员表演激情四射,舞台下静静观看鸦雀无声,真接地气。
由此看来,舞剧并不仅仅是高不可攀、深不可测的“阳春白雪”,只要在表现形式上有创新,故事编排上有味道,主题开掘上有深度,就能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戈壁青春》是成功的典范。
舞美设计上的创新,来源于主创团队娴熟的技艺
《戈壁青春》主创团队成员均来自国家一流院团,艺术造诣都很深,加之兵团歌舞剧团的联手推进,在舞美设计的出新出彩上迈出了可喜的步伐。
中国舞协副主席、国家一级编导左青认为,纵观全剧,留下印象最深刻的要数象征时空的巧妙安排、舞蹈基调的合理选用、借景借物的造境特色、强烈对比的艺术手法、完美无缺的舞台道具。
象征时空的巧妙安排平添了舞剧恢弘大气的色彩。舞台上,两件硕大的兵团军服格外引人注目,军服是军人的标志,也是兵团战士的象征。在这里,两件缀有补丁的军服既展示了兵团初创时期的条件艰苦,也映衬出艰苦岁月里建国和红柳心心相印的爱情弥足珍贵。第四幕,空中悠然飘动的白练如同一股天山雪水流淌下来,卷走了老连长。接着,红光映照白练,象征着老连长的鲜血泼洒在茫茫天宇,成为后继者的精神引领。
舞蹈基调的合理选用为舞剧增色增辉。一部内容宏大的原创舞剧,却选用维吾尔族乐曲和舞步,这本身就是一种尝试。《戈壁青春》大胆运用维吾尔族舞蹈在切分节奏中略有下蹾的刀郎舞步,力求让观众从生活中的舞蹈联想到舞蹈中的生活。同时,也使舞剧增添了浓郁的新疆风味和地域特点。
借景借物的造境特色贯穿全剧始终。《戈壁青春》由一个序幕和六幕构成。序幕只是一个叙述方式的提示,生命弥留之际的建国回忆往事、回忆自己激情燃烧的岁月。这时,舞台后区群情激昂,年轻人怀揣着理想,背起背包,踏上征程。一列硬景车厢横贯舞台,“车窗”成为建国在内的年轻人表现激情和憧憬的“窗口”。舞者们在同伴的扶持下或窜出窗外,或坐在窗沿上表演,充分拓展了表演的空间和观众的想象力。借景借物的造境,还为“搏击风雪”一场最难表现的戏提供了广阔的表现空间,三截枯而不朽的硕大胡杨树可通过推移改变空间形态,使演员在同一个舞台上,把自然环境的恶劣、人与自然搏击的内涵完全表现出来。
强烈对比的艺术手法产生荡气回肠的艺术效果。连长不幸以身殉职这一幕,舞台后区天寒地冻,痛失老连长的人们沉浸在无比悲伤之中。前区则是另一个时空,红柳腹中有喜,荒原上的事业有了后人。这种强烈的对比,将兵团人“献了青春献终生、献了终生献子孙”的主题表现得淋漓尽致,催人泪下、撼人心魄,台上台下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完美无缺的舞台道具使演出效果逼真感人。在舞台上,有一段打夯舞。起初,夯只是纯粹的道具,夯打下去力度不够,一使劲夯就会散架,根本达不到逼真的效果。主创团队专门从上海请来了道具设计师,一切从实战出发。设计师按真夯比例设计,并在夯的底部装了五合板和胶底。打起来声音逼真,动作逼真,演员也可以放开手脚塑造形象了。
开放思维上的创新,来源于兵团合作共赢的理念
组建于1949年的兵团歌舞剧团是一个优秀文艺团体,由汉、维吾尔、哈萨克、塔吉克、蒙古族、回族等多民族演员组成。六十年来,几代文艺工作者筚路蓝缕、努力探索、顽强拼搏,在继承借鉴各民族优秀文化艺术的基础上,他们曾创作过歌剧《夫妻犁》、话剧《千秋功罪》、歌舞剧《可爱的一朵玫瑰花》等精品剧目,演出的足迹遍布天山南北,获得了疆内外观众的广泛赞誉,树立了兵团文艺工作者良好的形象。
但是创作《戈壁青春》这样一部前所未有的大型原创舞剧,仅靠兵团歌舞剧团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兵团党委宣传部审时度势,勇于面对现实,以开放的思维、合作共赢的理念,做出了“走出去、请进来”的决策。在这个思想指导下,兵团歌舞剧团领导班子以开阔的艺术视野,集结了堪称精锐的青年主创团队于《戈壁青春》的大旗下。
编剧许锐是北京舞蹈学院教授、舞蹈学院博士,作品曾获国家舞台精品工程奖、文华大奖和文华剧作奖等奖项;总导演帅晓军是北京舞蹈学院青年教师、舞蹈编导,曾多次荣获国内奖项;任职于中国国家话剧院、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北京舞蹈学院、中国歌剧舞剧院、上海歌剧院的多位青年艺术家参与舞剧《戈壁青春》的创作,兵团歌舞剧团特邀著名青年舞蹈家汪子涵、唐诗逸、华霄一担任剧中主角,他们与兵团歌舞剧团的编导、演员共同打磨出了这部既洋溢着戈壁风情,又充满奋斗热情和理想主义精神的戍边赞歌。
兵团歌舞剧团团长申健说,宝剑锋自磨砺出,无数个汗流浃背的排练场面至今历历在目。更重要的是,在创作、排练的艰苦过程中,锻炼了我们的队伍,磨练了年轻舞蹈演员的意志,为我们兵团歌舞剧团迎接市场挑战、适应文化体制改革、创作更加出色的优秀作品打下了良好的业务根底。
而舞剧内容上的创新,表现形式上的创新,以及舞美设计上的创新,则为《戈壁青春》注入了强大的生命力和艺术青春。
国内舞蹈界专家学者认为,《戈壁青春》让他们看到了一部充满正能量、昂扬上进、追求中国梦的现代舞剧;让他们看到了兵团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敬业情怀和担当精神;让他们看到了国家艺术基金资助方式所产生的积极效益——积极地激发创作热情、积极地生产艺术精品并积极地服务人民群众。
《戈壁青春》给予我们这样的启示,虽然时代在发展在变化在前进,但兵团、兵团人、兵团人的故事将历久弥新,继续增添更加厚重的思想内涵。
如果说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大型原创舞蹈《戈壁青春》正努力践行着创新理念,这一点已经远远超越了舞剧的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