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挚爱和执著谱写无愧的歌——读杨树诗集《无愧的歌》《绿洲的上帝》
杨树 原名杨秉乾,字源刚。男,汉族,1927年出生于湖南安化。1949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随军凯歌进疆。历任通讯干事、编辑、文化干事、创作组长,《绿洲》主编,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文学创作一级,八师石河子文联副主席、主席,兵团作家协会主席等职。
杨树诗歌创作的成就期当属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思想解放、改革开放,文艺创作春天的到来,杨树多年积累,诗情萌动,文思泉涌,创作、出版诗集《无愧的歌》、十四行爱情诗集《爱情,古老的传说》、散文诗集《绿色的上帝》等,诗作《我们唱着往前走》被收入《新中国文艺大全》。1981年2月和1984年4月当选为石河子文联第一届副主席、第二届主席;期间,1983年12月、1989年12月,兵团作家协会第一、二次会员代表大会,分别担任主席和名誉主席,以及曾任当代中国“有较深远影响的三大诗刊之一”的《绿风》诗刊主编。
多年来,杨树在文学艺术界、作协既当领导,又是诗人、作家,亲力亲为,笔耕不辍,发表过大量高质量的有影响的诗作,发现和推出一批诗歌新人,为繁荣新疆、兵团文学创作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杨树诗歌创作源于屯戍新疆的热土和生活
杨树自1949年参军进疆,部队任通讯干事起,五十年代就开始文学创作,在各级报刊上发表诗作。杨树走上诗歌创作之路,源于他和成千上万的军垦战士投身屯戍新疆大地,投入火热的屯垦戍边生产劳动和生活实践,成为兵团诗歌创作的领军人物之一。
兵团的诗歌源于人民解放军的军旅生活。1949年,王震司令员在进军新疆时写下了五言古诗“白雪罩祁连,乌云盖山巅。草原秋风狂,凯歌进新疆”,指战员中广为流传,士气高昂,唱着这首歌挺进新疆;时任新疆警备司令员陶峙岳以七言绝句“将军笑谈指天山,便引春风度玉关。绝漠红旗招展处,壶浆相迓尽开颜。”迎王震将军入疆;1950年,王震、陶峙岳、陶晋初等勘察石河子时,看着茫茫戈壁,一吟一和的“苇湖诗文会”,对开拓军垦事业充满憧憬;陶峙岳七绝咏怀“将军塞上来寻春,乌拉乌苏且屯垦。十万健儿齐举镐,荒原戈壁变成金”;五绝《开荒》“头枕石头眠,铺地又盖天。刺刀当犁铲,开出万顷田。”张仲瀚将军七绝《塞上咏怀》“雄狮十万到天山,且守边关且屯田。塞外江南一样好,何须争入玉门关。”1958年,兵团开展“一人一诗,万人万诗”征文活动。兵团的诗歌就是在军垦将士的带动下,产生在屯戍热土上,传诵在军垦人中,展现在中国诗坛。
杨树便是其中一位佼佼者。在部队大熔炉中、在屯戍生活的历练下,在群众性诗歌创作中,被火热的垦荒生活所感染,激发创作热情,写出一批反映兵团人屯垦戍边生活的诗歌。从1950年的荒原诗会到1983年的绿风诗会,像杨树一样的作家、诗人们以其丰富多样的作品展现了兵团文艺事业的发展和诗歌创作的繁荣。20世纪80年代,形成了以军区诗人周涛,兵团诗人杨牧、章德益、洋雨、杨树等为代表的、享誉中国诗坛的“新边塞诗派”。1989年,兵团第二次文代会表彰改革开放以来兵团作家创作的优秀文学作品,杨树诗集《无愧的歌》荣获二等奖。
二、诗集《无愧的歌》反映了一个立体的时代和时代的心声
杨树诗集《无愧的歌》分《边塞吟》《我们唱着往前走》《开拓者》《凤仙花》四部曲计47首。作者擅长用诗的语言讲述故事,以清新优美、朴实平素的笔触,描绘他的家乡和第二故乡新疆的风土人情;以亲身实践和真情实感,描写新疆各族人民的生活和追求,如《故乡茶》《神女峰渐渐地隐去》《姑娘追》《向往》《歌桥》;抒写军垦战士屯戍新疆的豪情和理想,如《开拓者的思索》《农场五月的田野》《他埋葬在理想的地方》等,无论诗集中的长歌、短吟,还是往事的回顾或未来的憧憬,从爱情到理想,从普遍关心的时代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著名作家、诗人杨牧先生如此评论杨树其人其诗:“笔触所至,无不闪烁着一颗淳朴、善良而又充满奋发力的不老的诗心!”他的诗作内容丰富,情趣盎然,反映了一个立体的时代和时代的心声。
三、《无愧的歌》之代表性作品赏析
1.《我们唱着往前走》既是一首抒情诗,又是一部颂歌
第一部分表述我们为什么要唱着往前走:我们站起来了,昂起头颅,挺直脊梁,不再叹息迷惘,为了失去的同志和亲人,为了祖国的今天和明天,高擎燃烧的火炬,坚定脚步,我们唱着往前走。
第二部分讲述我们走的这条路的魂,是无数先驱者的探索的脚步印在国土,我们接着走。曲折而崎岖,完全不同的两种现象的对比,庄严与庸俗、高尚与卑鄙、诚实与虚伪、英勇与怯懦……总归要往前走,因为“闪光的道路在延伸,呵,把美好的形象刻在里程碑正面,把丑恶的形象刻在里程碑背面。”
第三部分表明我们接过接力棒,接过历史任务,继续走完光明的路的决心。怀着崇高的信仰,为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平世界,为了人民生活的幸福安康,在港口、机场和城乡,履行“赋予”的职责,“我们庄重的脚步擂敲着大地:建设四化!我们嘹亮的歌声拍击着蓝天:振兴中华!”我们唱着往前走。
诗中反复直抒胸臆:“走吆!唱呵!唱着往前走吆!”奔放的激情,深入的思索,反复的吟唱,正如当代著名诗评家李元洛先生在给诗集《无愧的歌》序言中的评价:《我们唱着往前走》诗句“寄寓在历史和现实交融的时空阔大的画面之中”,表达了作者对新中国、新生活的坚定信心和理想抱负。
2.《无愧的歌》是一首以强音开始还以强音结尾的时代的歌
一开始的诗句里,表露压抑情感的心情,咬住嘴唇,低吟只能自己听见、我和他们都懂得的歌。这心中的歌像不畏风雪而绽放的红梅,意味着冬天过去,春天还会远吗?这首无愧的歌一直心吟到驱逐黑暗,迎来黎明,挣脱镣铐,胜利之神迎接我们。
小草、花朵、雨滴和细流、泥土和石块、水牛、骏马、细毛羊、福兮祸兮、《共产党宣言》、星星之火,它们都无愧于大地、太阳、大海、高山、稻田、草原、辩证唯物主义、英特纳雄耐尔的事业和天安门前的礼花,“呵!自然界的植物、动物、微生物……物理的、哲学的、文化艺术的……一切的一切,都是无愧地吆,它们无愧地推动着人类社会循序渐进,”默默无闻地、无怨无悔地捧献着自己的能量和一切。作者在第二部分的诗里是要说明“你如果忘记最普遍的真理,你便要受到最罕见的惩罚!”
作者无愧地歌唱“开创和继承新中国的老、中、青三辈人,从物质的肉体到灵魂的深处都是无愧的吆!”我们是“北京人”的子孙,用坚强有力的双手,无愧地摧毁旧的营造新的;用饱满多汁的双乳,哺育着无愧于明天下一代,继续高歌“无愧于祖国、人民和党的‘无愧的歌’吆,呵,建设现代化强国的大合唱的前奏曲吆,以强音开始还以强音结尾的时代的歌吆!”
3.《新疆,我的第二故乡》是一首为屯垦戍边献青春、献终身、献子孙的壮美诗篇
全诗用第一人称讲述作者家乡湖南是魂牵梦绕的地方。山清水秀,鸟语花香,夏雨冬雪、草坪、山岗、渔网、在湘水、资水间,是我祖祖辈辈生活的诗歌似的地方,听清晨的小鸟鸣唱和高亢的山歌回响,看黄昏的夕阳落山……汇成一幅山水画和风俗卷,充满遐想和希望,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和眷恋。
在共和国礼花声中,作者跟随部队挺进天山,开始了与新疆各族人民共同劳动的新生活。这里五彩缤纷的民族服饰、千姿百态的民族歌舞音乐、民俗诗谣,被深深吸引了。我们从心底里发出“新疆,我爱你!”这一肺腑之言得到了天山的回应和拥抱,从少年到白发,我们用一生履行着屯垦戍边的使命,无怨无悔。
第三、四部分描写屯垦戍边创业岁月和亦军亦农创造的幸福生活。在王震将军的率领下,将1950年的迪化(今乌鲁木齐)叩醒三通碑岩石,修建和平渠,治理白杨河;在南北疆戈壁沙漠和边境线,拉起犁铧,开垦出一片片绿洲;学骑马,顶烈日,卧雪地,进毡房,访民情,与哈萨克欢度节日……。欣叹道:古尔邦节、春节是我们共同的节日;我的朋友阿山别克,剿匪战斗中冒着弹雨扶我上马,追击敌人;在天池松林听维吾尔诗人吟诗;偶遇30年前跳骑兵舞的女战友,如今又跳着打鼓舞,感慨时间的飞逝,为屯戍新疆付出的心血和凝结的友谊,从心底里发出“新疆,我的第二故乡!”各族军垦儿女的后代享受着父辈带来的幸福生活,充满感恩而自豪地说:“我们可爱的家乡——新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