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  >  >  

光影中的红色记忆

来源:兵团日报时间:2022-04-24 17:25:28 作者: 编辑:董利利 责任编辑:杨波

光影中的红色记忆

兵团日报记者马燕

在兵团60多年屯垦戍边、艰苦创业的奋斗历程中,几代兵团人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感人至深的故事。依靠这些宝贵的创作素材,兵团文艺工作者拍摄出一部部红色题材的影视剧佳作,让广大观众通过电影、电视艺术了解兵团、认识兵团、热爱兵团。

这些影视作品以反映兵团屯垦戍边、保卫祖国、建设边疆题材为主,不但真实反映了兵团人艰苦创业的光辉历程,讴歌了屯垦戍边的伟大事业,也展现了兵团人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和纯洁崇高的内心世界。60多年过去了,让我们循着光影镜头,寻找属于兵团人的红色记忆。

了解兵团 再现艰苦创业光辉历程

1954年,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成立。兵团人艰苦创业取得的辉煌成就,吸引了全国影视界。多个摄制组先后来到新疆,拍摄了众多以兵团为题材的红色影视作品。这些作品大部分是纪录片和故事片,有的反映职工群众喜获丰收的场面,有的反映团场生产建设的场景。

时至今日,这些红色题材影视作品依然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如纪录片《银花开遍天山下》《围栏放牧》《军垦战歌》《绿色的原野》和故事片《生命的火花》等影视作品,以兵团成立初期军垦战士艰苦奋斗的生活为背景,真实地记录了兵团人艰苦创业的光辉历程,不但宣传了兵团、歌颂了兵团人,还吸引了成千上万有志青年投身到建设边疆的队伍中来。

1959年春,纪录片《绿色的原野》开拍,八一电影制片厂导演张加毅率领摄制组来到位于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霍城县境内一个正在开发建设的兵团农场取景。这个名为可克达拉的农场就是后来的四师六十四团。

当时,张加毅导演想拍摄一部反映兵团军垦战士屯垦戍边、艰苦创业,把荒漠变成粮川的彩色纪录片。没有现成的剧本,张加毅就地取材,边写边拍。兵团军垦战士的生活给张加毅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经过数月努力,《绿色的原野》顺利拍摄完成。 1959年10 月,在新中国成立10周年庆典活动中,《绿色的原野》作为献礼片在北京首映,大获成功。随着该片在全国各地公映,以前在地图上都难以找到的边疆农场可克达拉在一夜之间广为人知。

1959年6月,兵团绿洲电影制片厂筹备就绪,筹备小组赴北京农业电影社及八一电影制片厂学习,先后拍摄了《围栏放牧》《丰收前奏》等6部反映兵团军垦战士屯垦戍边、保卫边疆、建设新疆的纪录片。

1964年,由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的纪录片《军垦战歌》播出,这部影片播出时正值兵团成立10周年,影片回顾了兵团成立10 年以来的奋斗历程,展现了20世纪60年代兵团在垦荒造田、兴修水利及农业、工业、畜牧业等方面取得的辉煌成就,颂扬了军垦战士和当地各族群众一起为保卫边疆、建设边疆,不畏艰险、流血流汗,让边疆处处赛江南的豪迈精神。人们被纪录片中呈现的美好场景所吸引,大批有志青年登上西行的列车,投身新疆和兵团建设。

这些纪录片、故事片中的经典画面,取材于兵团人真实的工作和生活场景,真实地反映和保留了第一代兵团人珍贵的记忆。时至今日,《军垦战歌》《绿色的原野》等影片仍深深地烙印在不少兵团人的脑海中,影片中的插曲《草原之夜》《边疆处处赛江南》等仍被全国人民广为传唱。

记录兵团 反映真情实感和崇高理想

1981年,兵团恢复建制后,兵团作家创作了大量红色题材的长篇、中篇小说和电影文学剧本,文艺创作取得可喜成果。而后,不少电影制片厂编剧和导演把兵团题材的文学作品改编成电影、电视剧在全国放映,得到各行各业专家以及广大观众的高度赞赏。与此同时,兵团电视事业也开始起步,并很快迎来飞速发展的时代。

特别是进入20 世纪90年代后,兵团电视剧创作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兵团作家以兵团人屯垦戍边事业的伟大实践为题材,创作出一大批红色题材电视剧剧本,被全国或省级影视制作机构制作成电视剧。如电视剧《月上昆仑》《重返石库门》等,这些作品真实讴歌了兵团人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的崇高精神,展现了兵团屯垦戍边的辉煌业绩。

1994年,电视剧《月上昆仑》在山东省第十二届优秀电视艺术评奖中获长篇电视剧一等奖殊荣。1998年,根据兵团著名作家韩天航小说改编的电视连续剧《重返石库门》在上海电视台播出后受到广大观众好评。

1994年,兵团成立40周年,由兵团文联组织拍摄的电视系列专题片《最后的荒原》和兵团电视中心拍摄的系列专题片《丝绸之路古道话屯垦》先后在中央电视台、新疆广播电视台播出。次年,《最后的荒原》入选中宣部“五个一工程”。

进入21世纪后,兵团组织文艺工作者深入基层,创作了《热血兵团》《兵团往事》《戈壁母亲》《八千湘女上天山》等众多反映兵团人真情实感和崇高理想的影视作品,播出后产生了巨大影响。这些作品通过宏大场景的呈现、回归本真的人物塑造、紧凑的叙事、饱满充沛的情感表达以及朝气蓬勃的青春气息,吸引广大观众尤其是年轻一代的目光。

《热血兵团》《戈壁母亲》两部电视剧均改编自韩天航的小说。2005年10月,电视剧《热血兵团》在地方卫视播出,该剧真实再现了兵团风雨沧桑几十年的历史,展现了父子两代开拓者蕴含血泪的生活历程和感情纠葛。2007年11月,电视连续剧《戈壁母亲》在中央电视台第一套播出,该剧讲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一位母亲带着两个儿子和一个捡来的女儿到新疆寻找丈夫,从此在新疆扎根并成为第一代军垦人的故事。该剧获全国电视剧金鹰奖。

2009年10月,在湖南卫视首播的电视剧《八千湘女上天山》讲述了20世纪50年代一群平均年龄只有18岁的湘女们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动人故事。

《八千湘女上天山》播出后受到广泛好评,有观众表示该剧让他们重新回顾了那段不平凡的历史。与很多反映新中国建设的影视作品不同,该剧选择了以群像式的手法将湘女们在支援边疆建设中的动人故事一个个呈现出来,观众在了解那段历史的同时也被湘女身上体现的兵团精神深深打动。

歌颂兵团 全方位展现新时代风貌

新时代,兵团更需要通过影视的手法全方位讲述新时代的兵团故事,大力弘扬兵团精神、老兵精神、胡杨精神,增强兵团的凝聚力和创造力,提高兵团软实力。

近年,特别是党的十九大召开以来,兵团文艺工作者创作了一大批红色题材精品力作,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兵团,记录时代进程、反映群众心声。

2018年,电视剧《大牧歌》《沙海老兵》在央视播出,电影《我们的青春岁月》《我是兵团人》等上映,受到观众好评。

2018年5月,以弘扬兵团精神为主题的电视剧《大牧歌》在中央电视台第八套播出,该剧以“中国细毛羊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守仁为创作原型,以一对上海知识青年恋人奔赴兵团、建设兵团的故事为主线,真实再现了20世纪50年代兵团知识青年的爱情、生活。

2019年,电影《进军和田》《这个冬天不太冷》、纪录片《筑梦昆仑》、电视剧《花开时节》等一批兵团精品影视剧献礼新中国成立70周年。这些影视剧播出后反响热烈,好评如潮。

2019年5月,电影《进军和田》上映,电影主要讲述了四十七团前身原八路军一二零师三五九旅七一九团的故事。解放战争时期,这支部队被整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二军五师十五团,1800余名官兵为平息和田的国民党残余和民族分裂分子的叛乱图谋,按照上级命令,于1949年12月,从阿克苏徒步穿越“死亡之海”塔克拉玛干沙漠进军和田,平叛剿匪、接管边防、组建政权。随后,他们响应党中央、毛主席号召,就地转业、屯垦戍边,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

2019年8月,专题片《铁打的兵团永远的“兵”》登陆中央电视台,用近1小时时长的专题报道,让全国乃至全世界观众的目光聚焦兵团;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大型纪录片《为了可爱的中国》兵团篇章中,老一代兵团人在追寻梦想的人生道路上谱写精彩华章的故事让世人敬仰……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兵团文艺工作者迎难而上,奔赴一线,拍摄了一大批反映广大党员干部、职工群众精诚团结、挺身而出,勇敢抗击疫情的纪录片、专题片等,用镜头记录下了这些英勇战“疫”的时刻。

60多年过去了,这些红色题材的影视作品充分体现了兵团精神的核心价值,多方面、多角度地展现了兵团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理想信念的追求,讴歌了兵团涌现出来的、在各条战线上创造闪光业绩的先锋模范人物。与此同时,这些影视作品也不断地陶冶着兵团人的情操,塑造着兵团人的灵魂,鼓舞着兵团人的斗志,成为推动兵团事业不断发展的精神财富。

《兵团日报》(2021年6月4日第5版)

新ICP备15003450号-1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党委宣传部主办主管
Copyright © huyangnet.cn All Rights Reserved 兵团胡杨网 版权所有
举报电话:0991-2680751 邮箱:bingtuanhuiyuan@163.com

公网安备 6600000200005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