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党建网

让理论传播离受众近点再近点

来源:兵团日报时间:2023-05-29 16:02:59 作者: 编辑:董利利 责任编辑:杨波

让理论传播离受众近点再近点

孟庆新

党的创新理论来源于实践,是十分科学、生动、鲜活的。科学、生动、鲜活的理论,自然需要用鲜活生动的手段和方法去传播。但当下生产的海量理论文章中,却有相当一部分与鲜活生动的要求相差甚远。这类理论文章通常高高在上、远离群众,就理论谈理论,就学理论学理论,就逻辑说逻辑。要么板着同样的面孔说别人说过百遍千遍的话,丝毫没有针对性,空泛无物;要么把通透明了的道理绕来绕去说复杂了,还自认为这样更“学术”、更显“水平”。这样的文章,广大受众要么不爱看,要么看不懂。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思想认识方面的、理念上的,也有方式方法方面的、能力上的等等。要改变这一状况,一是要明确理论研究与理论传播是两个不同的话语体系。在理论传播中,不能用理论研究的学术性语言替代大众传播的语言。二是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拓宽视野,强化传播手段和话语方式的创新,在推进党的创新理论大众化、通俗化上下更大功夫,“讲人民群众听得懂、听得进的话”,让理论传播离受众近点、再近点,打通理论传播的“最后一公里”,真正“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念好“两化经”

理论传播不能千篇一律、照本宣科,更不能空洞说教、盛气凌人。这样从形式到内容都脱离群众,实属凌空蹈虚,群众自然不接受、不喜欢,甚至反感。不接地气、自说自话的理论传播也是形式主义。怎样才能让理论传播离群众近点、再近点?根本方法就是做足做好通俗化、大众化这篇大文章。

所谓大众化是指适应群众的普遍需求,所谓通俗化是指用民间熟悉的形式使之普遍。理论大众化,需要通过表达上的通俗化来实现。通俗化的表达最基本的方法就是转换表述方式,将学术性、学理性的语言文字,转换成群众听得懂的家常话,转换成形象鲜活的百姓语言,紧贴现实生活,化无形以有形,以有形传无形,把抽象概括的理论逻辑转换成具体有温度的现实逻辑、生活逻辑。理论大众化,就是群众普遍接受,体现的是覆盖面、覆盖力。覆盖面是传播的广度,覆盖力是被理解的厚度。覆盖面、覆盖力,依靠通俗化来完成。

搞好理论传播,需念好“两化经”。要准确把握好二者的关系。大众化与通俗化相互依存、相互统一,二者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大众化是理论传播的目标,通俗化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手段和工具。通俗化服务于大众化,离开通俗化谈大众化,就好比过河没了“桥”和“船”,大众化就会举步维艰、收效甚微;离开了大众化,通俗化就没了依存,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毛泽东主席、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艺术为我们做好新时期理论传播工作树立了样板。毛泽东主席的“桥船说”“钢少气多说”“纸老虎说”,习近平总书记的“扣子说”“打铁说”“老虎苍蝇说”等等,用鲜活生动的语言将现实生活中深刻的道理一语道破,人人听得懂、人人记得住、人人都受益。这些都是对大众化、通俗化最好的诠释。正是因为通俗易懂,所以这些“经典说”广为人知,广为流传,真正实现了大众化。

选准“切入点”

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原则,也是理论传播的根本原则。理论传播要做到离受众近点、再近点,必须把准“切入点”。“点”抓准了,就夯实了大众化的基础,再用通俗化的方式加以表达,就实现了理论与实际的紧密结合。

这个“点”,就是不同群体、不同类别、不同领域、不同地区、不同阶段的不同对象的实际需求。一言以蔽之,就是现实生活中人民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所惑。这个“点”,可以是群众身边的某个人,可以是百姓亲历的某件事,也可以是大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等。这个“点”,群众的关注度越高越好,距离群众的现实生活越近越好。通过以身边人说事、以身边事明理的方式,以点带面,由表及里,或深入浅出,或浅入深出,理论自然就“动”起来了,就能把鲜活的理论讲通透。理论传播及时回应了群众的关切,能够帮助答疑解惑,解决实际问题,指导具体实践,群众就想听、愿读、爱看。当下一些理论传播群众不感兴趣、听不懂,根源就在于远离群众,远离现实生活,没有抓住群众的关注点、兴奋点,只是高谈阔论,泛泛而谈,热衷做官样文章,没有与群众“同频共振”,效果自然大打折扣。

需要强调的是,“切入点”的把握,绝不是单项定位。既要把准“下情”接“地气”——走在田间地头找感觉,也要吃透“上情”接“天线”——站在天安门上看全国。“地气”足不足,关键看是否脚沾泥土、衣带露珠,对基层实际了解多少。“天线”立得住,靠的是对党的创新理论的准确深刻领悟。两者实现有机结合,才能做到我们想讲的,正是群众所关注的,就会在群众中产生共鸣,理论就会入脑入心,真正推动党的创新理论走进基层、走进群众、指导实践。

拥抱新平台

当今时代,是一个大变革的时代。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新技术的迅猛发展,新的传播平台不断涌现,传播业态格局发生巨大变化。不管你承不承认、接不接受,以互联网技术为依托的各类新型媒体,已成为舆论传播名副其实的主战场。“大模型ChatGPT”的出现和应用,更是颠覆了人们的认知。人们时常会有这样的感受:过去长期积累的技能、经验、优势正逐渐坍塌,有时甚至会感到在瞬间坍塌。好像没有什么经验是不可颠覆的,没有什么优势是永恒的。时代在变,理论传播的理念、手段也要变。如果因陋守旧、故步自封,就会远离时代,与受众渐行渐远。唯有克服“避让”的恐慌心理,主动“迎上去”,拥抱新技术、新平台,拉近与受众的距离,理论传播才能顺应时代的潮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理论的迫切需求。

强化阵地建设。受众在哪里,大众在哪里,理论传播的触角就要伸向哪里,工作的着力点和落脚点就要放在哪里。主力军要上主战场。就理论传播而言,我们在线下宣讲和传统媒体传播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些经验弥足珍贵,需发扬光大。我们在新型媒体的传播上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但改进和拓展的空间还十分巨大。只有在思想上和行动上更加重视新技术、新平台,才能掌握理论传播的主动权、主导权,绘就线上线下“同心圆”,使互联网、新媒体这一最大变量成为理论传播的最大增量。

提升引领水平。丰富互联网、新媒体时代下的理论传播方式,就要把握和尊重新时代信息传播的规律,适应受众快捷化、碎片化的阅、看、听习惯,充分利用互联网、新媒体受众细分化、交互性强、视频化、微传播等特点,在把牢理论传播本质的前提下,创新方法手段,用最通俗易懂的方式,创造性地生产群众喜闻乐见的互联网产品、新媒体产品,以优质的内容传播正能量,不断提升理论传播水平。让不同受众群体,根据自身习惯自主选择学习方式和学习时段,以满足群众自主化、差异化的理论需求,从而扩大传播效果。

锚定青少年

对受众群体实行分众化传播,是当下信息传播的显著特征。理论传播自然也要依据受众特点划分受众群体,以满足不同群体的差异化需求。在这些群体中要特别注重青少年这一特殊的群体——理论传播既要注重当下,更要面向未来。谁赢得了青少年,谁就赢得了未来。要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要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力前行,就必须紧紧抓住青少年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引导他们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努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毫无疑问,强化对青少年的理论传播教育,既是一项战略,也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举全社会之力,咬定青山不放松,重点研究,重点突破,努力形成长效机制。要在聚焦各级领导干部、广大知识分子、全体党员等重点人群的同时,锚定青少年群体,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千方百计让党的创新理论“活水”滋润青少年的心田。

道不远人。只有走近青少年,才能当好引路人。在工作中要紧扣“青少年是最为活跃的群体”这一最显著特点,准确把握其理论需求上的多样化、个性化和差异化,开展充满时代气息、生活气息和情感温度的传播教育,增强理论传播的亲和力、感染力。要结合青少年的理解能力,力避“大而全”,体现“小而美”。用小事件、小故事讲大道理,将大道理转变为身边事,重点在“快、简、新、微、活”上用情用力,切实做到青少年喜欢什么形式,就采用什么形式,努力打造新时代青少年话语体系,建立起形式新颖、对青少年具有吸引力的理论学习传播模式,不断提升党的创新理论对青少年的影响力。

理论只有被群众掌握,才能焕发出巨大能量。只要我们在大众化、通俗化上下足功夫,离受众近些、再近些,努力提升理论传播的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就一定能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作者单位:兵团日报社)

《兵团日报》(2023年5月29日第5版)

  •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5120189901
  • 新ICP备15003450号-1
  • Copyright © huyangnet.cn All Rights Reserved 兵团胡杨网 版权所有
  • 举报电话:0991-2680756 举报邮箱:415458656@qq.com
  • 兵团胡杨网-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