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师二团:重度盐碱地水稻亩产突破700公斤
阿拉尔讯(陈建生)今年,一师二团新井子镇采用破板结层、暗管排盐、种稻洗盐“三管齐下”的工程技术,在重度盐碱地种植水稻,使多年的弃荒地得以复垦,达到水稻增产两成的实效。
二团二十四连职工王红燕说:“我种的这块地盐碱大,荒芜了很多年。今年在专家指导下,把碱压下去了,试种水稻效果不错,以后不管是种植棉花,还是种植水稻,我都有信心。”
王红燕的这块水稻地属团镇重度盐碱地试验核心示范区,总面积1000亩。该区域分布在山前洪积扇的冲积平原上,由于山前洪水流经含盐量很高的第三系红棕色泥岩地层,使该区域质地较重、含盐量高,是新疆农业科学院牵头主持的“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新疆绿洲节水抑盐灌排协同产能提升技术模式与应用》项目的四个核心示范区之一。
一师农科所研究员吴向东(左三)提醒测产人员采样注意事项。陈健生 摄
新疆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与农业节水研究所所长徐万里说:“在二团新井子镇的耕地中,有板结层的占比八成以上,水渗不下去,盐渍化非常严重。我们通过打破板结层,让水渗下去,采用暗管排盐,将盐分快速地淋洗出耕层,利用种稻洗盐技术,缩短土壤改良时间。在这三项技术的基础上,结合水肥协同高效调控、黄腐酸盐碱改良剂、有机肥土壤培肥等多项技术综合应用,使重度盐碱地快速脱盐、彻底脱盐,提高耕地产能。”
经过半年的攻关,秋收季节,一师阿拉尔市农业农村局组织中国农业科学院农田灌溉研究所、新疆农垦科学院、塔里木大学及一师农科所等单位科研人员组成的测产专家组对核心示范区种植的水稻进行实地测产。经专家组多点取样测产,暗管排盐综合技术处理区水稻每亩产量721.7公斤,对照区水稻每亩产量600.4公斤,产量比对照区增加121.3公斤,增产20.1%。
一师农科所研究员吴向东(右二)和工作人员测量水稻千粒重。陈健生 摄
一师农科所研究员吴向东说:“年初检测时,这片区域的盐碱含量达到了3.12%,种任何作物都很困难。实施暗管排盐为主的技术后,淡化了水稻耕层,种植的水稻长势不错,说明这项技术在重度盐碱地上十分有效。明年这块地就可以种经济作物了,通过轮作倒茬,进一步对土壤进行熟化和改良。”
多年来,二团新井子镇通过探索挖排碱渠、种植海水稻、引种耐盐碱牧草等多种措施,持续加大对盐碱地的改良,但仍有一部分难啃的“硬骨头”。采用“破板结层+暗管排盐+种稻洗盐”工程技术后,为盐碱地改良、治理、开发、利用找到新途径,有力促进职工增收、农业增效和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