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胡杨网2023>  师团新闻

沸腾的连队大场

来源:兵团日报时间:2023-11-10 08:45:39 作者: 编辑:李永弟 责任编辑:许灏

沸腾的连队大场

高永明

从上世纪50年代末到上世纪90年代初,兵团农牧团场的连队,几乎都有一个粮食场,占地面积数十亩不等。不少连队还在场地旁修建了粮食仓库和看场人居住的房子,用来存放干活的农具和物件,以及供看场的保管人员暂住。夏秋季节,连队职工在粮食场上堆放小麦、玉米、向日葵、高粱、黄豆、打瓜等农作物。除了冬季,一般粮食场基本不离人。

那时候,北疆大部分团场的职工群众都习惯把连队的粮食场叫“大场”。

1969年初,我和一批年轻人来到农七师下野地五场(现八师一三三团)种子队工作。记忆里的大场上,是职工们热火朝天的劳动场景:男女职工扛着装满粮食的麻袋包你追我赶;马儿拉着石磙子碾压晒干的麦穗;男女职工铆足劲儿不停地往发出震耳欲聋响声的脱粒机里添玉米棒子,从脱粒机里喷出的玉米四处喷射……

下野地五场种子队的老队长陈进才是甘肃人,他每次用地道的甘肃方言说大场二字时,就像是念一个职工的名字,听起来既亲切又随和。

在种子队职工眼里,大场是一个重要场所,仿佛一块大磁盘,吸引和凝聚着大家伙的心。种子队的职工不仅在大场里晾晒和堆放各种农作物的种子,更多时间要集中在大场上精选优良品种。大家在大场上边干活边海阔天空地聊天说笑,其乐融融。

1970年6月,夏收快要到了,麦子开镰在即,下野地五场机枪连(那时每个团场都有两三个基干民兵连)扩建大场迫在眉睫。连队动员会召开后,机务排民兵连续3天连轴转,人轮着上,机车不熄火,经过翻地、平整、洒水、反复碾压,一个占地数十亩且坚硬、平整,链轨机车在上面行驶也只留下一道印痕的大场修建完毕。

麦收时,只见职工们把成捆的麦子用马车从田间运到大场上,远远望去,金灿灿一片,十分壮观。

小麦上场后,要经过晾晒、脱粒、入仓等一步步工序。尽管大场上的劳动十分辛苦,但在热气腾腾、人欢马叫的氛围里,职工们劳动热情高涨。

由于机枪连麦收工作做到了颗粒归仓,团场在夏收时还组织全团连队主要干部到机枪连召开了麦收现场会,机枪连的夏收工作受到当时的场长王志荣的表扬。

记得那是1972年的秋天,十三连的油葵种植获得大丰收,颗粒饱满的葵花头被运到了大场上,也引来了无数的喜鹊、麻雀、野鸽子和斑鸠。鸟儿们围着大场飞,只要瞅着大场上没人,就会呼呼啦啦落在晾晒的油葵上,拼命啄食起来。

看到职工辛辛苦苦种出来的油葵被鸟儿糟蹋,看大场的老马很是心痛。为了不让鸟儿偷吃油葵,老马不仅在晾晒油葵的大场四周安放了五六个头戴草帽、手拿木棍的假人,还找来几个破盆子不停地敲打,想要吓跑那些贪吃的鸟儿。他甚至坚持白天在大场上不回家吃饭,让老伴把饭送到大场上。就这样,连队的油葵从在大场上晾晒,脱粒,再到入仓,老马始终坚持和鸟儿们斗智斗勇,减少了损失,职工们都夸老马是个尽职尽责的看场人。

连队的大场不仅是一个收获丰收果实的储存地,还是孩子们玩耍的乐园。

1973年夏收的一天傍晚,五连王指导员接到职工刘长福和另外几名职工的报告,说是有几个孩子不见了,一天都没有回家,四处打听也没有着落,家长们很着急,请求连队组织人员帮助寻找。听说失踪的是几个半大小子,王指导员立即安排连队文教在大喇叭里喊开了。接着他又组织了二十几个青壮劳力,分头去这些孩子平时喜欢去的支渠、沙包里的瓜田等地寻找。

半夜时分,正当全连职工家属都为这失踪的几个孩子着急忙碌时,连队看大场的老朱跑来报告,他在连队大场旁的麦秸垛里发现了5个睡觉的孩子。后来经过询问得知,这几个半大小子趁着中午天热,偷偷结伴去了附近的支渠洗澡,又溜到瓜田饱餐了几个甜瓜,再后来跑到大场上玩起了捉迷藏。他们在山包一样的麦秸垛间藏来躲去,奔跑着,笑闹着……他们把大场变成了游乐园,后来玩累了,就钻进麦草垛里睡觉了。

连队大场也是连队职工家家户户离不开的地方。

1974年秋天,十九连分配来一批青年学生,连队要给学生们盖宿舍,连长安排负责大场工作的老鲁,准备了充足的麦草,确保了学生宿舍正常施工。

也是那年冬季,四连托儿所缺乏引火用的柴火,连队立即安排大场上送去两马车玉米芯,解决了托儿所缺少引火柴的难题。

1977年秋收大忙时节,八连开展千人拾花活动,连队大礼堂和物资仓库都被腾出来供支援拾花的学生和内地拾花工居住,几百人需要铺麦草打地铺,负责看护大场工作的熊大奎立即组织人力,把早已准备好的麦草用马车拉到连队……

从上世纪50年代末到上世纪90年代初的几十年里,农场大多数职工家庭上房泥、睡草铺、垒鸡窝、搭菜窖……凡是需要用麦草、碎麦糠的时候,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连队的大场。

再后来,随着兵团团场小麦联合收割机、玉米联合收割机、采棉机等先进农业机械陆续闪亮“登场”,团场职工不再花力气和时间建造连队大场了,职工们也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过去那种十天半月忙不完的麦收,现在最多三五天就干净利索地完成了。

如今,团场农业生产实现了机械化,过去连队大场上热闹的场景,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可偶尔在脑海里浮现的连队大场,想起来依然是那么亲切。

啊,远去的连队大场。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5120189901
新ICP备15003450号-1
Copyright © huyangnet.cn All Rights Reserved 兵团胡杨网 版权所有
举报电话:0991-2680756 举报邮箱:415458656@qq.com
兵团胡杨网-网站地图

公网安备 6600000200005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