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好职工”林志华
张 鹏
上世纪60年代,兵团职工的生活条件非常艰苦,住的是地窝子,喝的是涝坝水,烧的是梭梭柴,吃的是苞谷面。但大家生产建设的热情高涨,他们无私奉献,艰苦奋斗,林志华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
林志华是农八师安集海第七农场(现八师一四一团)一连浇水班的班长,山东人,一米八几的大高个。据连队的人说,他在山东老家已成了家,是快40岁时自愿来到大西北参加祖国边疆建设的。
当时,连队一个人每个月只有45斤的定量粮食,其中大部分还是苞谷面。身体单薄、皮肤黝黑的林志华,在工作中认真负责,干啥都有一套办法。
一连有1.3万余亩耕地,由连队3个浇水班“三班倒”轮流负责管理。那时每个班大概只有15人,面对这么大的工作量,大家起早贪黑工作,非常辛苦。看到浇水班的同志有了畏难情绪,林志华就给大家加油鼓劲。你还别说,平时不善言辞的他,做起动员工作来头头是道。再加上他干活不惜力气,每次都带头冲在前面,从不计较个人得失,职工都非常信服他。他带领的浇水班,每次总能圆满完成连队的浇水任务。
平时没有浇水任务的时候,林志华就带头参加连队的脱土坯劳动。
上世纪60年代,连队职工大都住在地窝子里,为了改善职工的居住条件,一些团场连队开始建平房。当时建平房用的砖块很少,每间房只在地基上铺设砖块,墙壁都用土块垒筑,需要大量的土块。于是连队给每个职工定任务,要求每人每天必须完成脱土坯500块的任务。平房建好后,再陆续分配给大家。
为了住上新房子,连队职工都铆足了劲脱土坯,林志华更是干起活来不要命。他干活从不和别人闲聊,干活速度飞快。土坯模子在他手里,就像一台机器,一眨眼一下,一眨眼一下,脱出的土坯既方正又敦实,真是又快又好。不到中午,他就完成了每天500块的指标。
虽然完成了当天的任务,但林志华并没有停下来歇一下,而是继续顶着烈日默默地抱着土坯模子,装泥、压实、刮平、脱模……如此循环往复,他瘦弱的身体好像有用不完的力气,汗水在他黝黑的面庞上肆意流淌……一天下来,别人脱了500块土坯就累得腰酸背痛,而林志华却完成了1700多块土坯!
职工们纷纷夸赞林志华,连队领导也号召大家向他学习,可他却只是腼腆地一笑说:“我这不算啥,大家都能住上平房才是我最开心的事。”
在以后的日子里,林志华每天都超额完成连里定下的任务。他连续多年被团里评为“五好职工”。在表彰大会上,团里的领导给他颁发奖状,还奖励给他一件印有“五好职工”字样的背心。领奖的时候,他高兴得像个孩子一样,露出一口白牙,这与他黝黑的皮肤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引得台下的职工哈哈大笑。
再后来,用土块建好的平房,陆陆续续被分给了那些已经成家的连队职工。由于家人不在身边,林志华继续住在地窝子里,干起活来还是一如既往,有一股“拼命三郎”的劲头,在各项工作中都表现十分突出。
直到1963年,林志华将妻子和孩子接到兵团,连队给他也分了一套小平房,他才从地窝子里搬了出来。岁月不居,时节如流。随着时代的发展,他们一家人的日子,也像众多兵团职工家庭一样,过得一天比一天好起来。
2008年3月,林志华因病去世,妻子儿女都陪伴在他身边。他的后半生是在连队度过的,虽然儿女在城里工作,但他从未在城里生活过。他在团场这片土地上默默奉献了自己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