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功勋矿山的颂歌
——读报告文学集《可可托海情怀》有感
吴永煌
阅读了由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报告文学集《可可托海情怀》,内心十分感慨,更有敬意。
这部作品集主要由三位新疆作家采写,在立意上抓住了一个“高”字,高起点、高站位。作品集包括29篇报告文学作品,分为4个部分,共22万字,既是一部完整的作品,每一篇又能独立成篇。编著者站在历史的高度,描写“可可托海人的精神”,显现可可托海在国家艰难时期的历史地位。可可托海是国家发展经济和建设国防的重要矿区,被国家授予“功勋矿山”光荣称号。在建国初期,百废待兴,一批批有志青年从四面八方来到祖国最西北的阿尔泰山深处,他们不畏环境恶劣、生活艰苦,挥洒青春和热血,为国家建设和发展探矿开矿;在偿还苏联巨额债务期间,他们承担了巨大的工作压力,分担了近一半的债务;在人造卫星、航天火箭和核潜艇建造方面,为国防建设提供了重要的资源;在企业转型过程中,“矿二代”顾全大局,开拓市场,再立新功。这一切,凝聚成“吃苦耐劳、艰苦奋斗、无私奉献、为国争光”的可可托海价值观。这是两代可可托海人交出的历史答卷。
这部作品集在写作手法上突出一个“实”字。“眼见为实,耳听为虚”,让事实说话,让数据说话,这也是报告文学作品对写作的基本要求。作品集的主编钱建军是新疆“天山文艺奖”获得者,她在谈及这部作品集时说:“我一贯坚持眼见为实,尚未到达的地方,不愿意多听别人介绍,不喜欢别人引导我的言行。我更愿意自己看,让自己多思考”。参与这部作品集编著的作家张永江说:“真正的作家,就是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才能写出‘沾泥土、冒热气、带露珠’的文章”。读者在这部作品集里可以看到大量细节和数字,这是因为编著者先后奔赴乌鲁木齐、可可托海、阜康、奎屯、喀拉通克等地,行程1900公里,走访了40余名老矿工,邀请老领导、老专家和老矿工,召开5次座谈会,查阅大量史料,对涉及的山沟、站场、矿道、矿坑,做到足必至,目必见。参与这部作品集编著的作家严国仁说:“在采访中,坚持这样一个原则:不管是谁讲述的素材、提供的资料,没有亲眼看到,绝不引用。”
这部作品集在选材上注重一个“细”字。《可可托海的一面旗帜》中的主人公安桂槐,家里有6个孩子。在三年困难时期,新疆军区一位朋友担心他的孩子们挨饿,送给他一袋面粉,可是安桂槐舍不得吃,把这袋面粉转送给了单位幼儿园。《青春闪亮在小镇》中写道:“戈壁上的黑夜是如此冰冷,冷风钻进人的骨头缝里,让人牙齿不停地打战。大家在车子旁边挖坑、点燃梭梭柴,把土豆埋进火坑下面的沙堆里。然后,大家围着火坑取暖,等待土豆烧熟。大火熄灭,司机熟练地从滚烫的沙子里将烧熟的土豆扒出来。土豆焦黄、鲜嫩、微甜,虽然拿着烫手,看着难看,入口时,却有一种沙沙的绵甜味。吃完土豆,他们又分着吃了几个饼子后方才去找住的地方。那一天夜晚,他们挤在招待所狭窄的房间里,身上盖着厚厚的被子和衣服,房间里的铁皮炉子被烧得通红,可是,到了半夜时分,他们依然被冻醒。几个年轻人的身上仍是从湖南出发时穿着的衣服,天气冷得让人受不了,好在年轻人火气足,他们在房间用力地跳着、走着、跺脚,活动着四肢,扛过了前往可可托海的第一个寒夜”。
这部作品集虽然是报告文学作品,但每一篇都采用了散文的写法,夹叙夹议,思考深邃,联想生发,走笔自由。“额尔齐斯河穿镇而过,冲刷出迷人的瑰丽风光。整个山谷是绿的,大地是绿的,就连空气也是绿的。河谷里生长着郁郁葱葱的原始森林,尽显山谷的地域特色,一片片白桦树和松树在河湾上相伴相生,白桦树妩媚婆娑,伴着清风纤纤舞动,曼妙无比”,这一段文字,描写、抒情、联想交融在一起,有审美的魅力。“因为长年在潮湿环境中工作,她患上严重的关节炎、骨质增生等疾病,经常全身肌肉剧痛。但她从来不后悔自己的选择。世界上每一位成功者,在他们成长过程中,都一定拥有着某种动力。热西拉的动力源于亲人的温暖,源于对大山深处的可可托海的热爱,来自那片土地上红色的精神力量和再大的困难也压不倒、摧不垮的人生信念”,这一段文字,记叙中有议论、有感慨,很有厚重感。“山下山上依次生长着绿叶婆娑的白桦树、翠绿的青松、高高的白杨树、茂盛的云杉,它们竞相夺奇。一条河从小镇前面流过。司机说那是额尔齐斯河,时而轻慢舒缓,像一个温柔的少女;时而奔腾咆哮,像一个勇敢的王子。这是我国唯一流入北冰洋的河流”,这样的描写在作品中随处都有穿插,加重了作品的审美砝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