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  >  

兵团:挖掘文旅资源 共享“文化大餐”

来源:兵团日报时间:2024-09-12 11:47:12 作者: 编辑:郭辰雨 责任编辑:杨波

挖掘文旅资源 共享“文化大餐”

编者按

为了让文艺更好地服务职工群众,兵团各师市、团场纷纷亮出了殷实的“文艺家底”,热热闹闹办活动,不仅将“文艺大餐”送到了职工群众身边,还有效地串起了旅游、文化等产业,把文化惠民落到实处;大力实施“文旅+”战略,着力将本土文旅资源转化为满足群众需求的品牌产品,促进文旅多元融合发展。

十二师:搭建文旅舞台 唱响发展强音

高迪

8月28日,十二师举办庆祝兵团成立70周年歌咏比赛,图为活动现场。高迪 摄

8月28日,十二师“永远跟党走·庆祝兵团成立70周年”歌咏比赛在十二师五一农场文体中心隆重举行,十二师机关、团场、公安局等12支合唱代表队用歌声表达对党和祖国的深切热爱。

参赛队伍中有党员干部、职工群众,有退休职工、学生等群体,参赛成员年龄最小的8岁,最大的80岁。深情嘹亮的合唱、激昂奋进的歌声将比赛推向高潮,为全师职工群众带来一场视听盛宴。

今年以来,十二师为了让职工群众“零门槛”享受公共文化服务,举办了2024年春节电视文艺晚会、第二届元宵喜乐会暨社火大巡游、“庆祝兵团成立70周年 十二师百场基层群众文化展演”、兵团原创歌曲演唱会、二二二团“夏季村晚”、公共图书馆服务宣传周、文化馆服务宣传周、送文化下基层等群众文化活动30余场次,惠及职工群众10万余人。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今年以来,十二师大力实施文化润疆和旅游兴疆战略,聚焦“游在新疆,吃住在兵团”,加快促进文旅资源串珠成链、文旅产业提档升级、文旅业态丰富多元、文旅消费稳定增长。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它让每一次旅行都有了深刻的意义;旅游是文化的载体,它让文化的传播变得更加广泛。通过旅游,人们可以亲身体验不同地区的风土人情,了解各地的历史文化背景,从而增进对世界的认识和理解。在文化和旅游的交融过程中,文化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变成一个个鲜活的故事、一段段难忘的经历、一个个经济发展的数据。

今年,十二师承办了“5·19”中国旅游日兵团主会场活动,现场吸引观众约5万人次,线上观看人数累计1240万人次;举办“乐游十二师 品味中国年”十二师第三届冰雪文旅惠民消费季、“国风潮玩·乐活五一”十二师五一新区游园会、“乐活五一,逛吃新天润”十二师新天润夏日嘉年华等系列活动,举办国风夜游、花灯庙会、电音潮玩、后备箱集市、水幕铁花秀等活动20余项,累计参与150万人次,带动餐饮、住宿、零售、农特产品消费超7000万元。师域内各团场先后承办第十二师屯垦文化旅游节暨二二二团第八届端午龙舟赛、兵团第一春“新时代杏韵·共赏幸福花季”活动、“大话西游 万亩桃花纸鸢飞”一○四团万亩桃园赏花季系列活动,研学观光、农事采摘、乡村度假等吸引游客超20万人次。

文旅兴,品牌靓,文旅产业的强盛离不开文化旅游品牌的建设。今年以来,十二师积极谋划储备全国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国家级文化旅游街区、等级民宿等品牌15个,成功申报新天润天街获评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持续增强“新疆丝路会客厅 兵团首府军垦城”文旅核心品牌影响力。

二师铁门关市:传承非遗,我们一直在行动

丰溢萱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活动中展出的葫芦烙画(资料图片)。栗卫平 摄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文化瑰宝。近年来,二师铁门关市充分挖掘优秀非遗资源,公布了“博古其张氏剪纸”“双丰葫芦烙画”等一批师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并积极探索“非遗+”的发展模式,充分体现非遗的当代价值。

近日,师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博古其张氏剪纸”在库尔勒市会展中心参加了2024“新疆是个好地方”对口援疆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活动。活动期间,传承人张祖英一边向前来参观的学生讲解传统文化剪纸的相关知识,一边现场教授他们剪纸技艺,学生根据剪纸步骤,动手制作出各式各样的剪纸作品。

“博古其张氏剪纸”已有近百年历史,从张祖英的外曾祖母、祖母、父亲、她再到她的儿子,已经传承了五代人。张祖英除了擅长创作传统艺术题材的剪纸作品外,还以庆祝建党百年、弘扬兵团精神等为主题,创作了大量风格独特的剪纸作品,传递正能量、传播军垦文化。

“我每年都会到学校、连队(社区)等地开展公益课堂剪纸教学,希望让更多的人了解、喜欢剪纸,尽我所能把剪纸这项民间技艺传承下去。”张祖英说。

剪纸又叫刻纸,是一种镂空艺术,用剪子、刻刀等工具,在纸张、金银箔、树叶、布、皮等片状材料上剪刻纹样。在这次展示的作品中,就有一件长5米的红色剪纸汉服,融合了龙、孔雀、牡丹等代表性元素,一经展出就引来了无数观众的围观与赞叹。

张祖英的徒弟谭钰娟参与了这件作品的制作。“张老师把非遗与服装设计相结合,将剪纸技艺运用到服饰上,创作了这套剪纸服装。今后,我们将用更多的现代语言去表达传统技艺,更加充分地展示非遗的独特魅力,让传统手工技艺在现代设计中焕发生机。”谭钰娟说。

同一时间,在二师三○团,师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双丰葫芦烙画”传承人潘耀先正在工作室打磨葫芦皮,创作一批新的作品。经过他20多年来的不断改进、创新,葫芦烙画已不仅仅是工艺品,更是收藏品。

今年83岁高龄的潘耀先自幼喜爱书法、绘画,这也为他退休后钻研葫芦烙画艺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都是选用天然形态的葫芦进行创作,经过去皮、选材、构思、起稿、烙画等层层工序,制作出形态各异的艺术成品,最多的时候一年可以制作20多件。”潘耀先说。

葫芦音似“福禄”,寓意吉祥美好。葫芦作纸,以火为墨,烙刻作画历史已有千年。在三○团党委的支持下,潘耀先多次开班授课,将自己的这门手艺传授给更多葫芦烙画爱好者。

潘耀先说:“我们努力让更多的人认识和了解葫芦烙画,只有学习、宣传的人多了,葫芦烙画艺术才能够更好地传承和发展。我会一直坚持下去,直到我画不动为止。”

二师铁门关市文化体育广电和旅游局局长侯莉华表示,下一步,二师铁门关市文旅局将持续挖掘师市非遗资源,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延续历史文脉,进一步做大做强文化品牌,推进文化强师建设,不断开创师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七师一二五团:送戏下乡 文化惠民

李敏

七师一二五团送文化下基层演出现场(资料图片)。李敏 摄

夜幕降临,乌苏市车排子镇哈拉苏村党群服务中心里人头攒动,热闹非凡。来自七师一二五团红柳红秦剧社的秦腔经典折子戏《杀庙》、传统秦腔《斩秦英》两个曲目,为观众带来了一场丰盛的文化盛宴。

村民张志强热爱秦腔,有着8年资深票友经历。这次红柳红秦剧社来村里演出,他过足了戏瘾。他说:“我唱不好,但是我十分喜爱秦腔,希望把秦声秦韵发扬光大。”

送文化下基层惠民演出是一二五团推出的民生工程项目,自2014年启动以来,已连续组织惠民演出2000余场,覆盖全团22个农业连队、3个社区、周边4个市(区)10余个地方乡镇,观众近200万人次,成为该团的品牌文化活动。

此次,一二五团红柳红秦剧社的文艺志愿者,也把“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演出活动送到了乌苏市头台乡汪家庄子村。

活动现场,舞蹈《哈玛加依》《今夜舞起来》《面对疾风吧》《中国范》《走进新时代》依次上演,红柳红秦剧社的文艺志愿者演出了《苏三起解》《三对面》《封关》等秦剧著名唱段,观众纷纷拿出手机拍摄,沉浸在“零距离”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中。现场聚集了来自头台一村、大泉村、杨家庄子村、沙枣窝子二村和汪家庄子村的文艺爱好者。汪家庄子村村民李京霞说:“我是一个甘肃人,从小热爱秦腔。希望以后多举办这样的活动,丰富大家的文化生活。”

通过文化下乡活动,将传统文化送到职工群众家门口,不仅可以促进乡村文化的繁荣发展,巩固基层文化阵地,还可以满足职工群众的文化需求,增强职工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感。下一步,一二五团文体广电旅游中心将继续实施“送戏下乡”“文化下乡”、公益放映等文化惠民工程,将文化大餐送到群众家门口。

新ICP备15003450号-1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党委宣传部主办主管
Copyright © huyangnet.cn All Rights Reserved 兵团胡杨网 版权所有
举报电话:0991-2680750 编辑部邮箱:bianjibu@huyangnet.cn

公网安备 6600000200005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