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牢共同体 中华一家亲丨天山南北“她力量”:致富路上的巾帼之歌
胡杨网李萍
在天山南北的广袤大地上,有这样一群女性,她们怀揣着爱心与责任心,带动各族群众增收致富,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民族团结的深刻内涵。
在兵团,尤良英、吐孔·沙热、朱广兰便是“她力量”的杰出代表,她们虽然来自不同的地域,却有着相同的信念——带领各族群众共同致富,她们用实际行动,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日益深入人心。
塔克拉玛干边缘的“红枣女神”——尤良英
“一生只干一件事,我把红枣种下去。”
今年9月底,在一师阿拉尔市十三团,面对“如何评价自己?”的提问时,今年54岁的尤良英坚定地说道。
9月24日,阿拉尔市万农果品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理事长尤良英跟大家分享助农故事。胡杨网 李萍 摄
尤良英,一个从巴山蜀水来到塔克拉玛干沙漠北缘的重庆妹子,她的故事充满了坚韧与奋斗。近几年,尤良英因全国人大代表、全国道德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等身份为大众熟知。
1991年,21岁的尤良英初到一师阿拉尔市十三团时,面对的是恶劣的环境。冬夜抵达团场,住的土坯房房顶有大洞,屋内只有用柳条铺的“床”和烧着柴火的半只油桶,风沙大得能吹走人,每天口鼻干裂出血。
然而,尤良英没有退缩。从免费帮人干活获取粮食蔬菜,到向连队学习技术参与种植,她逐渐站稳了脚跟。1999年,她大胆投入全部积蓄,承包650亩地种棉花,却在棉花采摘期因借不到钱请工人犯愁,眼看几万斤棉花就要烂掉,尤良英急得在地里大哭,一位素不相识的军垦阿姨拿出3万元积蓄帮她渡过难关。
后来,尤良英抓住兵团推广“田+园”种植模式的机遇,种起了红枣。她与高校合作攻克技术难题,实现红枣从量到质的转变。2016年牵头成立阿拉尔市边疆红果品农民专业合作社,注册了“尤枣”品牌,致力于生产绿色有机红枣,带领合作社成员一同致富。随着合作社不断发展壮大,2020年,由4个合作社组成的阿拉尔市万农果品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成立,尤良英作为理事长,与时俱进,学习电商运营和直播带货,将新疆特色农产品销往全国各地。
尤良英不仅自己致富,还帮助了很多人。她教维吾尔族兄弟麦麦提图如普·穆萨克种红枣、核桃、葡萄,并提供资金支持。麦麦提图如普·穆萨克一家负债累累时,尤良英伸出援手帮助他渡过难关。尤良英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兵团精神,带动各族群众增收致富,谱写了一曲民族团结之歌。
托云牧场的“刺绣精灵”——吐孔·沙热
“我特别喜欢柯尔克孜族刺绣,就想通过合作社这一平台,让更多妇女通过刺绣改善生活,还能把我们的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下去。”
今年9月底,在三师托云牧场帕米尔刺绣合作社,面对“为什么创办合作社?”的提问时,今年41岁的吐孔·沙热如此说道。
9月22日,三师托云牧场帕米尔刺绣合作社创办人吐孔·沙热跟大家分享她创办合作社的初衷。胡杨网 李萍 摄
在位于喀喇昆仑山北端的托云牧场,柯尔克孜族刺绣多以日月星辰、花草树木、飞禽走兽为题材,主要用于装饰服装、枕头、布单、毡毯等,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吐孔·沙热从10岁就开始在母亲的指导下制作毡帽,初中毕业后在乌恰县服装店当学徒,掌握了刺绣和服装制作技术,并多次外出学习。2015年,在她想要通过合作社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得到了托云牧场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牧场筹资为她购买缝纫机、布匹、丝线、刺绣机等设备,刺绣合作社就此成立,合作社通过零售与接订单等方式,将绣品销售到周边地区。
在合作社里,“绣娘”们用手中的针线编织着美好的生活。加米亚提·司马义退休后在合作社学习手工,每月收入加上退休金能有一万多元,家里因此还买了房子和车子。今年39岁的吐尔地布·霍吉西是一位护边员,每逢休息时,她便来合作社做手工。“除了每月工资,刺绣每月还能有3000元的收入。”吐尔地布·霍吉西说这种时间自由、多劳多得的工作模式,让她找到了增收新路径。
9月22日,在三师托云牧场帕米尔刺绣合作社,“绣娘”们正在制作绣品。胡杨网 李萍 摄
如今,合作社有社员60名,熟练“绣娘”43人,人均年增收6000余元。
吐孔·沙热不仅传承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柯尔克孜族刺绣,更带领牧场的妇女们找到了增收的新途径,让民族文化在致富的道路上绽放出绚丽的光彩。
黄田农场的“蔬菜女王”——朱广兰
“丝瓜采摘期有半年,从2月到11月,一个大棚一年能收入在10万元左右……”
9月28日,在十三师新星市黄田农场大棚种植户朱广兰的丝瓜大棚里,她一边查看丝瓜长势,一边和五连职工张海生聊着种植经验。
9月28日,在十三师新星市黄田农场大棚里,种植户朱广兰正在分享种植丝瓜的经验。胡杨网 李萍 摄
今年49岁的朱广兰是新星市黄田农场五连职工,有着勇于尝试新事物的果敢。2008年至2009年,当十三师号召调整产业结构发展设施农业时,许多人还在犹豫,朱广兰却果断地承包了2座大棚,种植茄子、豆角、黄瓜等蔬菜,成为黄田农场第一个种植大棚蔬菜的人。
最初的日子里,朱广兰像呵护孩子一般精心照料着大棚里的蔬菜,大半年时间,每天15个小时泡在大棚里,查阅资料、联系专家,钻研蔬菜种植技术。
功夫不负有心人。第一年她就尝到了甜头,挣了4万多元,这可比她之前种10亩葡萄地一年的收入高多了。此后,她不断扩大规模,2012年,朱广兰又承包2座大棚种植反季节蔬菜,收入达10余万元。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她逐渐成了当地小有名气的大棚蔬菜种植高手。
朱广兰是个热心肠,周边的职工群众来参观学习,哈密市的种植户来“取经”,她都毫无保留地传授经验。不仅如此,朱广兰每年还为困难职工群众垫付资金几十万元,在她的带动下,20多户职工走上致富路,黄田农场的设施农业也蓬勃发展。
近年来,朱广兰获得兵团屯垦戍边劳动奖章,先后被评为兵团劳动模范、兵团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巾帼建功标兵。2023年,朱广兰当选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
“一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富。”如今,朱广兰依旧忙碌,琢磨着建设采摘园、发展乡村旅游,她要让更多人的生活更加富裕红火。
公网安备 6600000200005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