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疆显初心 妙手护健康
编者按
悠悠民生,健康最大。医疗援疆既是增进受援地职工群众福祉的民生工程,也是提升对口援疆工作综合效益的“助推器”。近年来,中央及各省市援疆医疗队不断深化“组团式”医疗援疆工作,助力兵团医疗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在兵团医院,这些跨越千里的“白衣天使”,为职工群众治病解忧,为医疗人员传道授业,助力兵团医院在服务能力、技术水平、医疗保障等方面迈上新台阶。
翟吉良:将优质医疗资源“引进来”
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刘美惠子
翟吉良在做腰椎手术(资料图片)。翟吉良 提供
“愈了解兵团,愈被兵团的人和事所深深感动。我将坚定理想信念,积极融入兵团、服务兵团,不负国家重托,努力完成好援疆这个光荣而艰巨的使命。”10月26日,北京协和医院骨科专家,兵团医院党委委员、副院长、骨科中心主任翟吉良在电话中对记者说。
今年8月,翟吉良作为中组部第十一期第二批援疆干部,来到兵团医院。出发前,他就做好了详细计划,要把自己最擅长的医疗技术带去兵团,留在兵团。
翟吉良很快适应了自己的新“战场”。来医院报到没几天,他便碰到了一例棘手的手术。患者今年78岁,患有强直性脊柱炎伴严重脊柱侧后凸和骨质疏松,滑倒后脊柱骨折,亟须手术。因手术操作难度大,先前一直采取保守治疗。了解情况后,翟吉良很快联合多学科会诊,确定方案开展手术。最终,这场耗时近5个小时的手术圆满成功,患者不久后便康复出院。
援疆期间,翟吉良每天的日程安排非常紧凑,几乎没有空闲时间。手术、查房、义诊、调研……平均每天都有一至两台手术,还有不定时的急诊手术。忙起来时,他在手术台前一站就是大半天,顾不上吃饭。
只要有机会,翟吉良就到兵团各个团场开展科普宣教、讲座、义诊工作,把先进的医疗技术、理念送到职工群众“家门口”。义诊每到一处,翟吉良都会对前来问诊的职工群众的病情进行登记,给予最详尽的诊疗建议。对他而言,每一次的义诊活动,都是一次爱的传递。
翟吉良十分关注兵团青少年儿童的脊柱健康状况,在兵团各中小学组织开展儿童脊柱侧弯筛查工作,目前已完成一期6000名孩子的筛查工作。
作为兵团医院副院长,翟吉良负责医院党建、人事、外科建设等管理工作。他积极开展调研,收集医院各科室在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诉求,积极“牵线搭桥”,助力优质医疗资源“引进来”。
“有限的时间内,我想要尽可能地多做事、做实事。”翟吉良说。
郭晓刚: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
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纪晓贞
郭晓刚(右一)在进行专业基础知识培训(资料图片)。郭晓刚 提供
接到援疆任务前,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医师郭晓刚正好完成了第1000台电生理与导管消融独立手术。8月1日,他带着多年来在临床一线积攒的丰富手术经验,跨越千里,沿着援疆前辈们的足迹来到兵团医院心血管内科。
郭晓刚主要从事心内科临床工作及研究,专业方向为心律失常诊治,在起搏与电生理介入诊疗领域有专业特长,是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电生理与导管消融独立术者。
医生要“活到老、学到老”,要提高技术能力就必须主动学习。来到兵团医院后,为了巩固院内年轻医生理论基础知识,郭晓刚利用周三中午休息时间,进行专业基础知识理论培训,目前已开展8次专业知识讲座。他从最基础的心电图知识讲起,帮助同事提高心电图阅图与诊断能力,同时讲授国内外心律失常诊治方向最新进展。
郭晓刚通过每周教学查房、开展病例大讨论、定期理论及实践授课来提高当地医护人员的理论水平。他对手术中的“手把手”带教极为重视,对当地的医护人员倾囊相授,每次都边讲解边示范,尽最大可能提升院内医生的操作能力。
“电生理介入医师学习周期在3至5年。近年,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援疆前辈们的带教下,兵团医院的部分医生已经具备了操作手术的相应基础,我将继续发挥好‘传帮带’作用,帮助当地医生尽快实现独立手术。”郭晓刚说。
来疆3个月,郭晓刚已随医疗队深入基层团场,开展了3次医疗帮扶和义诊活动,把优质的医疗服务送到职工群众的“家门口”。
“医疗援疆使命光荣,我将和援疆的同事们共同努力,为兵团医院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郭晓刚说。
霍红:把奋斗足迹留在“第二故乡”
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史进
霍红(中)收到患者家属送来的锦旗(资料图片)。霍红 提供
“霍医生,感谢你帮我摆脱了病痛的折磨,让我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希望。”今年国庆节前夕,来自乌鲁木齐市的患者翟林(化名)出院时,将一面印有“白衣天使暖人心 感恩良医护生命”的锦旗送到了兵团医院耳鼻喉科,以此表达对北京协和医院援疆医生霍红的感谢。这样的赞誉,霍红已经不止一次收到。
作为北京协和医院援疆医疗人才,霍红从事耳鼻咽喉临床工作20余年,擅长耳鼻喉科常见病、多发病及疑难病的诊断与治疗,能熟练操作咽喉头颈疾病,包括咽喉良恶性肿瘤的经口微创手术及颈部肿瘤的开放手术。
“援疆为什么?在疆干什么?”每个援疆人都会有自己的答案。霍红也是。她从到兵团医院的第一天起就告诉自己,要带着满腔热忱积极投身工作,在兵团不仅要留下美好的回忆,更要留下深厚的友谊。
在霍红看来,援疆工作不仅是技术的传授,更是文化的交流和情感的交融。在日常工作中,霍红不仅亲自主刀高难度手术,传授年轻医生手术操作要领,还时常与当地的专家一起研讨耳鼻喉科疾病的诊治方法,推动科室诊疗水平全面提升。
霍红严谨的工作作风和平易近人的工作态度让患者赞不绝口。一位来自十二师的患者在康复后激动地说:“霍医生不仅诊疗水平高,对待病人的态度也特别好。我们患者在‘家门口’就能得到北京知名医院专家的诊疗,节省了时间和费用,真的很方便。”
在兵团医院工作短短3个月,霍红已做手术30多台,平均每月在门诊诊治患者100余名,多次赴三师图木舒克市、六师五家渠市以及各团场、地方乡镇开展义诊活动,为当地群众普及耳鼻喉健康知识,并到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授课,努力提高兵团医疗机构医护人员的专业技能。
“一年援疆路,一生兵团情。援疆工作将是我人生中最难忘的经历。”霍红表示,她要把自己的奋斗足迹留在兵团这个“第二故乡”,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兵团医院耳鼻喉科的发展贡献力量。
王书鹏:让职工群众更有“医”靠
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纪晓贞
10月21日,王书鹏(中)指导徒弟苑晓姣查看病人的脑CT影像。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纪晓贞 摄
“把外置超声贴片贴在颈部皮肤上,可以实时测量颈动脉血流数据……”10月21日,兵团医院重症医学科内,援疆专家王书鹏指导徒弟苑晓姣实操超声实时血流动力学监测技术。
这是王书鹏援疆以来引进的新技术新设备之一,具有无创、操作简便、资源要求低等特点,能为临床急危重症提供丰富的血流动力学指标。
9月1日,作为中日友好医院重症医学科医疗组长,王书鹏接过对口援疆“接力棒”,来到兵团医院担任重症医学科主任,开启了为期一年的援疆工作。
来到兵团医院之初,王书鹏从重症医学的五个核心环节(医疗、护理、监测、预防和康复)详细了解科室的状况,分析科室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严抓管理制度落实和技术操作规范。
根据医院和科室的基本情况,他制订了详细的援疆工作计划:从组织科内医师开展专项业务学习、加强科室间协作,到带领大家利用重症相关新技术进行科学研究,再到采用先进的远程重症医疗解决方案,与中日友好医院、北京协和医院等国内顶尖重症医疗领域的专家进行合作,助力兵团医院提升重症诊疗水平,每一步工作计划都清晰明了。
十余年的从医经验让王书鹏深知,重症医疗水平的提高依赖先进的理论和技术,其核心是人才培养。来到兵团医院后,在每日早晨小讲课制度的基础上,他依托中日友好医院完善的教学机制,每周一、三、五为重症医师开展线上或线下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培训,并将其应用于临床实践,为临床医生构建系统化的重症理念和完整的救治体系。
在医院开展的“师带徒”工作中,苑晓姣是王书鹏负责指导的首位徒弟,她在笔记本上记满了密密麻麻的学习笔记。她说:“虽然跟师时间不长,但老师的敬业精神和专业能力令我折服。老师悉心地为我制订了详细的学习计划。我期待这一年能学到更多本领。”
“希望能在有限的援疆时间内,整合援疆资源,建立各种长效机制,让兵团职工群众更有‘医’靠。”王书鹏说。
黄钟明:用实际行动践行医者仁心
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史进
黄钟明(中)在做腹腔镜手术(资料图片)。黄钟明 提供
今年8月,北京协和医院泌尿外科副主任医师黄钟明积极响应号召,带着先进的医疗技术和满腔热忱,作为中组部第十一期第二批援疆医疗队队员来到兵团医院,开启了为期一年的医疗援疆工作。
“既然来了,就要扑下身、沉下心、扎下根,做出点成绩,不留遗憾。”刚到援疆岗位,黄钟明便被众多患者那期盼的眼神所触动,他深切地感受到,援疆不仅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更是一种坚定的信仰。他给自己的援疆工作立下了目标和努力的方向:“补短板、强学科,锐意奋进当好‘兵团人’,不负援疆使命。”
作为国内泌尿外科领域专家,黄钟明擅长治疗泌尿生殖系统各类疾病,在援疆工作中,他不仅亲自主刀高难度手术,还积极传授先进的医疗理念和技术,展现了极高的专业素养和敬业精神。他经常深入病房,与患者亲切交流,详细了解他们的病情和需求。他的耐心和细心赢得了患者和家属的一致好评。
“我要用实际行动践行医者仁心,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兵团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贡献一份力量。”黄钟明说。
兵团医院泌尿外科在黄钟明的带领下,医疗水平得到了提升,科室的微创技术,如前列腺微创切除术、腹腔镜下泌尿系肿瘤切除术等,已经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这些技术的应用,极大地减轻了患者的痛苦,提高了治愈率。
黄钟明深知,人才培养关乎医院医疗技术水平提升和未来的发展,为此,他严格按照北京协和医院标准,针对性地开展业务培训,介绍专业前沿领域,推广规范化诊治理念;开展教学查房,亲自示教查体,讲解病例怎么分析、阅片,如何选择最佳的治疗方案;不定期开展疑难病例讨论,举一反三,帮助年轻医生建立良好的临床思维。
“在未来的援疆岁月里,我将尽己所能,为兵团职工群众的健康服务。”黄钟明说。
蔡莹:全力以赴守护患者健康
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谌慧
蔡莹在病房中询问患者情况(资料图片)。蔡莹 提供
“我会接过各位援疆前辈的接力棒,用我的专业知识为兵团医院的发展贡献力量,为患者的健康全力以赴。”10月28日,兵团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援疆医生蔡莹正在为科室中即将结束援疆生活的援友送行。
8月1日,蔡莹从北京市来到乌鲁木齐市,在兵团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开启了为期一年的援疆工作。对于蔡莹来说,援疆,是使命,也是责任,更是情怀。“中日友好医院有定点援藏、援疆工作,那些从西藏、新疆回来的同事和老师都爱上了援建热土。和他们交流的过程中,我心生向往。所以,我来到了新疆,来到了兵团。”蔡莹告诉记者。
淳朴的职工群众、美丽的自然风光、迷人的人文景观、独具风味的特色美食……这些在蔡莹心里留下了深刻印象。让蔡莹印象深刻的,还有工作中遇到的患者。
那是一名慢性霉菌病患者,也是一名团场兽医。“这种病在新疆并不常见,可能跟患者的工作环境有一定关系。由于反复感染霉菌,患者产生了支气管扩张的情况,进而产生支气管动脉异常,最终表现为咯血,患者因此很焦虑。”蔡莹说。
中日友好医院肺血管科的诊疗水平位于全国前列。为了帮助患者缓解咯血症状,蔡莹请来了中日友好医院肺血管科的同事为患者诊疗。经过几次诊疗,患者的咯血症状得到缓解,精神状态渐渐好了起来。蔡莹也和患者成了朋友。
不知不觉,蔡莹的援疆生活已经过去3个月。这些日子里,她为南疆的患者治疗过敏性肺炎,独立完成肺移植手术……
蔡莹表示,在接下来的工作中,她会在科室持续做好重点疾病规范化诊疗工作,定期开展科普宣传,增强病人健康意识。同时,协助兵团医院建立生物样本库,开展规范的科研和临床试验。
李明顺:让更多患者重获光明
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谌慧
李明顺(右)在做角膜手术(资料图片)。李明顺 提供
10月20日,兵团医院眼科主任、援疆医生李明顺刚刚结束与二师焉耆医院的交流合作,风尘仆仆回到乌鲁木齐市。“在基层,很多医院都缺乏独立开展眼部手术的设施条件和技术支持。希望在长期合作交流中,我能够发挥自己的技术支持作用。”李明顺告诉记者。
8月1日,李明顺从北京医院来到兵团医院,开启了为期一年的援疆生活。不久后,兵团医院眼科就收到了《关于成立“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眼组织库”的批复》,这是李明顺期盼了许久的好消息。“在援疆之前,我就开始参与这件事了。申请建立兵团眼组织库需要有硬件设施和人才技术两方面的资质,我刚好能够在人才技术方面为兵团医院提供帮助。”李明顺说。
目前,角膜病是我国第二大致盲性眼病,而角膜移植手术是大多数角膜病致盲患者重见光明的唯一方法。兵团眼组织库的成立,将缓解新疆及兵团角膜紧缺的现状,帮助更多在黑暗中等待的患者重获光明。“眼组织库建立后,将承担捐献者角膜的接收、采集、保存、分配等工作,受捐的角膜将全部用于患者。”李明顺介绍,建立兵团眼组织库还具有特殊的科研意义,可以为新疆及兵团的眼角膜研究提供支持,丰富本地眼组织的相关数据。
李明顺曾担任北京医院屈光专业组组长,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屈光手术需根据每个病人的情况选择治疗方案。在屈光技术方面,兵团医院眼科已经具备了相当先进的基础设施条件,人才梯队还有待提升建设。”李明顺说。对于援疆工作,李明顺已经有了初步的计划:“屈光手术,也就是近视手术,兵团医院眼科已经开展了一两年。之前是邀请全国眼科专家来兵团医院开展手术,我们计划培养一支兵团医院眼科人才队伍,培养当地医生独立开展手术的能力。”
“我相信,通过不懈努力,兵团医院眼科的人才队伍会不断壮大,技术水平将持续提升。兵团眼组织库也会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更好地服务患者,为新疆、兵团的眼科医疗事业贡献力量。”李明顺说。在未来的援疆工作中,她将继续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以实际行动践行援疆医生的使命与担当,让更多患者重获光明。
田文鑫:跑好援疆接力赛
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刘美惠子
田文鑫在给患者听诊(资料图片)。田文鑫 提供
“援疆既是‘接力赛’也是‘拉力赛’,我会竭尽全力跑好自己的这一棒。”10月26日,北京医院胸外科专家、兵团医院心胸血管外科主任田文鑫说。今年年初,他主动报名参加援疆工作,对他来说,援疆是锤炼党性、增长才干的大学校、大舞台。
从北京到乌鲁木齐,对田文鑫来说,变换的只是工作地点,不变的是对医生使命的忠诚坚守。工作中,田文鑫以精湛的医术赢得了患者的一致好评。
田文鑫主要擅长肺部小结节、纵隔肿瘤及重症肌无力等方面的外科治疗。在日常工作中,田文鑫发现新疆的胸外科患者普遍年龄偏大,因为抽烟等不良生活习惯,以及沙尘天气频发等原因,病症相较以前遇到的患者更重、更复杂,不少案例对他来说都是新的挑战。
“每一台成功手术的背后,都是多学科紧密配合、通力协作的结果,一个细节都马虎不得。”田文鑫说。
前不久,田文鑫与同事协作,为一位右肺上叶恶性肿瘤患者实施手术,该患者因肿瘤体积较大,手术操作难度大、风险高,在科室医护团队齐心协力、多科室通力配合下,手术十分顺利,患者术后恢复良好。这也标志着兵团医院胸外科在微创手术领域又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针对学科建设方面,田文鑫计划通过多学科会诊、特色技术、特色门诊等方式增强学科影响力,从而以点带面提高科室门诊量。
“近几年是胸外科发展的黄金时期。随着胸部CT技术的普及和健康观念的提升,不少肺部结节等隐患都能实现早发现、早治疗。”田文鑫说。
为实现“输血”与“造血”并重,田文鑫定时组织科室人员开展业务学习和技能培训,根据当地医生的实际需求设置讲座内容,充分发挥“传帮带”的作用,用丰富的理论知识和精湛的业务能力,提升科室的整体业务水平和精准服务患者的能力。
“既然选择了援疆,就要尽心尽力做好每一项工作。我会带领大家一起努力,让更多职工群众病有所医。”田文鑫说。
陈颖:打开患者新“视”界
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谌慧
陈颖(左)在做眼部手术(资料图片)。陈颖 提供
10月28日,兵团医院眼科主任、援疆医生陈颖正在收拾行李,为回家做准备。“还有三天就离开兵团医院了,心里有很多不舍。”陈颖感慨道。
2023年5月10日,陈颖从天津市眼科医院来到兵团医院眼科,开启了为期一年半的援疆生活。科内大查房、组织疑难病例讨论和学习……是陈颖日常工作中必不可少的部分。
2023年12月12日,陈颖与兵团眼科中心杨波主任、郭望和陈甲兴医生团队,共同为一名硅油依赖眼患者植入人工玻璃体球囊(FCVB),保住了患者的眼球。这是兵团医院首例折叠式人工玻璃体球囊(FCVB)手术,为新疆患有严重视网膜脱离、眼外伤、硅油依赖眼的眼底病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方法。
“折叠式人工玻璃体球囊(FCVB)是一种新型玻璃体替代物,主要由高纯度的医用硅胶材料制成,能持续存在于眼内,不仅能有效维持眼球外形,还能避免患者眼球摘除。”陈颖介绍。援疆期间,陈颖先后开展了“吊顶灯下双手操作的玻璃体切除手术”“人工玻璃体球囊(FCVB)的植入手术”“复发黄斑裂孔人工羊膜覆盖手术”等,并采用玻璃体切除联合内路睫状体光凝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同时,完成数十例复杂的眼外伤玻切手术。
“陈颖是一个非常有耐心的老师,不仅教授了许多业务知识和技术,还毫无保留地将自己多年手术的经验分享给我。”兵团医院眼科医生郭望说。援疆期间,陈颖结合日常的临床工作,根据每个徒弟的专业方向、实际临床能力,有针对性地制订了培养计划,确定了培养目标。经过一年多的“师带徒”工作,几名徒弟已经可以独立或半独立完成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操作,独立完成部分玻璃体切除和硅油取出手术,并对围手术期病人的管理有了更准确的判断和更清晰的思路。
“眼睛是感知世间万物的窗户,我希望通过自己和团队的努力,为更多职工群众送去光明。”援疆期间,陈颖在兵团医院共完成眼科专家门诊2300余人次,主刀手术430余台,其中三、四级手术占90%;先后到十三师红星医院、二师焉耆医院、十师北屯市总医院、喀什地区第二人民医院开展交流合作;先后40余次到地师级医共体单位开展白内障帮扶手术220多例。
公网安备 6600000200005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