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翰墨兵团 展绿洲华彩

来源:兵团日报时间:2025-03-14 18:25:15 作者: 编辑:王祉珺 责任编辑:许灏

书翰墨兵团 展绿洲华彩

书法,承载千年华夏智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在兵团,有许多书法家和书法爱好者,他们以笔为刃、以墨抒怀,借一张宣纸传承兵团精神,传递对生活的热爱。本版刊登3位兵团书法家和书法爱好者的故事,敬请关注。

冶勇:书法是我生命的一部分

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阿热依·热依哈巴提 通讯员任美玲

治勇在指导学生练习书法(资料图片)。 六师军户农场提供

“冶老师,您看我这笔锋是不是还不够稳健?”一个稚嫩的声音响起。

2月22日,又是一个星期六,在六师军户农场艺韵书画社内,教师冶勇正在指导学生练习书法。“很好,你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记住,书法不仅是技艺的磨炼,更是心性的修炼。”说完,冶勇拿起毛笔,为学生们演示如何写小楷。他神情专注,笔走龙蛇。学生们围在他周围屏息看着,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细节。

冶勇今年50岁,是军户农场六连一名职工。冶勇与书法的结缘,可以追溯到他的小学时代。那时,尽管学书法的条件有限,但他对书法的热爱却如野草般顽强地生长着。到了初中,有了老师的引领,他正式踏上了研习书法之路。

“我从小就喜欢写字画画,对我来说,书法就像我生命的一部分。我热爱这门艺术,也喜欢深入研究,并希望能将它传承下去。”冶勇感慨道。

冶勇在连队里是种植庄稼、驾驶农机的能手。白天,他忙碌在田间地头,与土地为伴;晚上回到家,他铺纸、研墨、挥毫,沉浸在书法的世界里。

“我不觉得累,因为每天都在做自己喜欢的事。家人也非常支持我,正是多年的努力和坚持,才让我能够拿出满意的书法作品展示给大家。”冶勇笑着说道。

为了提高自己的书法水平,冶勇先后拜师学艺,接受了众多书法家的指导。他临摹名家小楷、隶书、碑帖,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随着技艺的不断进步,冶勇的作品逐渐被农场职工群众所喜爱。每逢春节,农场相关部门负责人都会邀请他为职工群众写春联、送福字。“书法是我们中国传承了几千年的文化瑰宝,能够为农场职工群众写春联,把祝福送到千家万户,我感到无比骄傲和自豪。”冶勇自豪地说。

据冶勇介绍,多年来他已创作1000余幅书法作品,其中不少作品走出农场,在六师乃至更大的范围内展出,获得了诸多荣誉。2023年,他加入了六师书法协会和六师老年书法协会,成为农场文化传承的中坚力量。

2023年3月,农场成立了艺韵书画社,冶勇被推举为社长。每个周末,他都会来到书画社,为孩子们讲授国学与书法知识。“书画社成立后,我感受到了农场职工群众对书画的热爱。我们举办了书画展,开展了多种形式的书画培训,让更多人感受到书画艺术的魅力。”冶勇告诉记者,如今,艺韵书画社不仅成为农场广大书画爱好者切磋交流的中心,还成为青少年学习书画的园地。

在冶勇的悉心指导下,农场已有200多名学生接受了书法培训,许多青少年通过学习深深爱上了这门传统艺术。学生杨奥雪说:“我在冶老师这里学习书法已经3年了。通过学习,我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作为一名书法爱好者,冶勇始终心怀使命。他表示:“我将用手中的毛笔,描绘出更多反映六师发展的书画作品,展现我们职工群众奋进新时代的精神风貌,让更多人感受到中华文化的魅力。”

陶钧:教书法献余热

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阿热依·热依哈巴提、通讯员郭浩

陶钧(左)给学生传授书法知识(资料图片)。 郭浩 摄

在二师二十五团湖光社区的书法班里,常常能见到一位精神矍铄的老同志,他便是退休教师陶钧。每当他开口时,总不忘那句口头禅:“握笔时,记得指实、拳虚、腕平……”

陶钧出生于1955年,是土生土长的二十五团人。自1979年起,他便坚持书法练习,从未间断。他的作品经常在《书法报》《书法导报》等权威刊物上发表,并在书法界屡获殊荣。

2015年陶钧退休后,得知社区有意开设书法班,便毫不犹豫地当起了书法教师。每天上午9时至11时,是二十五团湖光社区书法班的固定活动时间,陶钧的书法班总是座无虚席。他的学生们来自不同的年龄段,有稚气未脱的孩子,有风华正茂的青年,也有历经沧桑的老者。无论学生的基础如何,陶钧总能因材施教,确保每个人都能快速掌握书写要领。

“很多人都是零基础。我告诉他们,只要坚持练习,并愿意与墨为伴,就会悟出书法的乐趣。”陶钧说。

王耀俊是湖光社区的居民,经常来书法班学习。在陶钧的悉心指导下,他的书法水平突飞猛进。“不管你有没有基础,只要来这里学习,陶老师都非常欢迎,都会认真教。我之前都是自己在家练习,现在在他的指导下,进步很快。”

陶钧认为,书法不仅能培养兴趣,更能修身养性。他常说:“书法是心灵的修炼,只要坚持,就能感受到它的魅力。我练了几十年书法,获益良多。希望有更多人感受书法的魅力。”陶钧说。

郑兰英是书法班的另一位学员,虽然年过花甲,但在陶钧的影响下,她对书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陶钧老师真的很专业,他让我对书法越来越着迷。我觉得,只要不断学习、进步,就能永葆青春。”她兴奋地说。

为了激发社区居民对书法的兴趣,陶钧组织了多次书法交流活动,为居民义务写春联、送福字。在他的努力下,越来越多的书法爱好者汇聚到湖光社区。

“字如其人,写字要方方正正,做人也要规规矩矩。”陶钧在授课时不仅教大家如何写好字,还教他们如何做好人。陶钧说:“写书法讲究气正、身正、心正,一笔一画都是对心性的修炼。练习书法,除了能收获一手好字外,更能提高自己的修养。”

作为一名有着30多年党龄的老党员,陶钧正努力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递给身边人。“现在生活越来越好了,我们不仅要物质上富裕,精神上也要富裕起来。我教授学生书法,大家在一起说说笑笑练练字,我发挥了余热,大家精神上得到了满足,这是两全其美的事。”

后创兴:让书法走进更多人的生活

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阿热依·热依哈巴提

后创兴在全神贯注练字(资料图片)。 张芳军 摄

2月21日,记者走进十四师昆玉市玉龙春境小区的予之堂画艺坊,只见后创兴正全神贯注地伏案练字。笔尖在宣纸上轻盈游走,墨香弥漫,一幅行楷作品逐渐成形。

作为十四师书法协会秘书长、十四师职业技术学校特聘书法教师,后创兴用行动传承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用笔墨书写着自己的艺术人生。

后创兴第一次接触书法是在初中时代。当时,学校开设书法兴趣班,他被老师手中的毛笔深深地吸引住了,那一笔一画间流淌的韵律深深打动了他。从那时起,他便与书法结下了不解之缘。课余时间,他常常独自临摹字帖,从楷书到行书,从赵孟頫到王羲之,他沉浸在书法的世界里,乐此不疲。

“那时候条件有限,没有专业的老师指导,只能自己摸索。”后创兴回忆道。尽管如此,他对书法的热情从未减退。他经常利用假期虚心求教,将大部分课余时间都用来练习书法,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以行楷为主,笔法流畅而有力,既有传统的韵味,又具有个人的独特气质。

30多年来,后创兴从未间断过对书法的研习。为了提高自己的书法水平,他每天坚持练习两小时,雷打不动。“书法是一门需要沉淀的艺术,只有不断练习,才能有所进步。”他说。除了日常练习,他还利用闲暇时间前往喀什、阿图什、阿克苏等地,与当地的书法爱好者交流学习,分享自己的书法心得,同时从他人的作品和经验中汲取灵感。

“书法是一门博大精深的艺术,每个人对它的理解都不一样。通过交流,我学到了很多新的技法和理念。”后创兴说。他的努力没有白费,他的书法作品在和田地区和十四师书法比赛中屡获佳绩,成为当地书法界的佼佼者。

作为一名书法教师,后创兴热爱书法,并致力于将这门艺术传承下去。他在十四师职业技术学校开设了书法课程,耐心指导着学生练习书法。“书法不仅是写字的艺术,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我希望通过教学,让更多年轻人了解并爱上书法。”后创兴说。

玉米提·库尔班江是十四师职业技术学校的一名学生,也是后创兴在十四师最得意的“徒弟”。“我从小喜欢书法,但一直没有系统地学过,这几年在后创兴老师的指导下,我的书法写得越来越好了,也获得了一些奖项。”玉米提·库尔班江告诉记者,他在2024年第五届兵团职业院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大赛中获得了软笔书法类一等奖。

为了让书法走进更多人的生活,后创兴积极利用互联网平台推广书法艺术。他坚持在短视频平台发布自己的书法作品,并进行书法教学直播。目前,他的短视频账号已经有近4万粉丝,其中一个作品的播放量超过了180万。通过网络平台,后创兴已经卖出200多幅书法作品,将书法的魅力播撒到了更远的地方。

“互联网让书法突破了地域的限制,让更多人有机会接触和学习这门艺术。”后创兴说。他的直播课程不仅吸引了本地书法爱好者,还有许多来自全国各地的网友参与互动。“每次直播,看到大家热情地提问和交流,我都感到特别欣慰。”他说。

对于未来,后创兴有着明确的目标。“书法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我们有责任将它传承下去。”后创兴说。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人感受到书法的魅力,也让这门古老的艺术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5120189901
新ICP备15003450号-1
中国网络社会组织联合会-会员单位
Copyright © huyangnet.cn All Rights Reserved 兵团胡杨网 版权所有
值班电话:0991-2680751 编辑部邮箱:bianjibu@huyangnet.cn
记者部:0991-2680750 微信部:weixin@huyangnet.cn

公网安备 66000002000052号